難分真與假

林樹鑫

  最近,不少朋友都在玩AI生成圖片。有人用來製作LinkedIn大頭照,AI自動幫他穿上筆挺西裝,瞬間化身職場精英。還有人利用AI嘗試不同髮型,從短髮到長髮,從黑髮到漂染,不用冒險坐上髮型師的椅子,就能預覽自己「下一個造型」。這些例子都說明了AI實用之處:它幫助我們提前看見「結果」。

  對創意產業而言,AI的確帶來便利。當腦海中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時,AI可以在短短數秒生成雛形,成為討論的基礎。這種「即時可視化」的能力,讓創作者與團隊可以更快溝通、評估,節省了不少在紙上反覆描繪的時間。換言之,AI是一個好用的輔助工具,它擅長把抽象的構想轉化成具體的畫面。

   既然AI如斯犀利,有人可能奇怪,我們為何還要花心力去製作巨型充氣裝置,如全球最高達12米的多啦A夢充氣雕塑,又或者還要設計各式展覽品。因為,AI畢竟只是圖像。它可以營造氣氛,卻無法呈現真實的細節;它能製作出看似壯觀的畫面,但那終究只是「影像」而非「經驗」。試想一張AI生成的演唱會圖像:燈光璀璨、觀眾如潮,但無論看起來多真實,都缺乏胸腔被音樂震動的共鳴,也沒有全場齊聲合唱時的激動。當下的聲音、觸覺與情緒,那些AI無法模擬。

  現實中的體驗,是靠時間與心力累積的。就像在我們主\u8fa7的活動如《100%多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和《CHIIKAWA DAYS大型特展》,排隊等待時的期待、現場互動的驚喜,甚至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都是經歷的一部分。真正參與,才體驗其中。

   AI圖像和真實參與,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條帶你看見可能的「結果」,另一條則要你親身經歷「過程」。兩者各有角色。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