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去年收入升至230億美元,成為全球收入規模第四大社交平台,僅次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美國政府對TikTok「不賣就禁」的最後期限生效日是9月17日,買家到現在還沒找到,黑石集團已表示退出。事件暴露了美國在應對中國科技崛起時的戰略混亂與原則缺失。
TikTok的命運早已超越商業範疇,成為中美地緣競爭的籌碼。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以「國家安全」為由推動剝離法案,一方面屢次延期執行,甚至暗示以降低對華關稅換取交易批准。這種反復無常的態度,反映出政策制定者更關注短期政治利益,而非長期技術安全框架。《紐約時報》批評美國對TikTok的處置,是「應對中國科技挑戰時反復無常和缺乏原則的典型」。總是在一種技術被廣泛採用之後才意識到風險,那些所謂「應對中國威脅」的法律,只針對某些特定應用或設備,執行上依賴行政部門的自由裁量,實際效果不大。
黑石的退出是資本對政治不確定性的自然反應。原本由美國投資者主導的收購財團設計精巧,計劃通過股權重組實現「去中國化」,但中國政府的強硬立場(拒絕批准演算法轉讓)和美國政府的搖擺態度,讓精於計算的資本選擇離場。
政客將TikTok渲染為「數字特洛伊木馬」,卻未能解釋為何同樣收集資料的中國電商平台Temu、Shein未受同等審查。諷刺的是,TikTok的美國使用者數據已託管於甲骨文服務器,董事長埃里森還是特朗普的長期盟友。這種選擇性執法暴露出所謂「國家安全」只是工具,不是原則。
此外,美國至今缺乏全面的數據隱私立法,卻試圖通過個案禁令解決系統性風險。相比之下,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建立了統一框架,而美國既無戰略連貫性,亦無制度創新。
TikTok事件預示著一個危險的趨勢:全球互聯網正加速分裂為以中美為核心的「數字陣營」。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跳動已啟動「B計劃」,開發獨立於全球版本的「美國特供版」TikTok,計劃於9月5日上線。此計劃一旦成真,1.7億美國使用者將被迫遷移,內容創作者和商家則面臨流量重構的陣痛。這種「數字鐵幕」的升起,不僅損害企業利益,也將普通用戶捲入大國競爭的漩渦。
美國要是想真正應對中國科技挑戰,就應該超越短視的政治算計,制定基於規則的長遠戰略。國會早一點推動基礎隱私立法,建立透明的外國技術風險評估機制,而不是依賴行政命令的臨時性打壓。否則,TikTok的困境只會成為科技政策失敗的縮影——在反復拖延與資本退場中,既未維護安全,也沒贏得競爭。
9月17日的期限前最後一刻,雖說達成了賣盤框架協議,但買家還不知道在何處。無論最終結局如何,TikTok的「求生記」都已為全球數字化治理寫下沉重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