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總統特朗普將「讓美國健康再起」作為其政府的標誌性承諾之一。這個目標值得肯定,美國在多項指標上仍是全球健康水平最差的高收入國家。
然而,特朗普一如既往地同時指出真實問題,又推行一套可能惡化該問題的政策。在公共健康領域,這種破壞可能極為嚴重。他的政府拒絕基本醫學知識,將社會拉回到疾病更常見、死亡率更高的時代。
特朗普政府對拯救生命疫苗持敵對態度,由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羅拔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領導,已導致麻疹病例上升。特朗普削減科學研究經費,將延緩癌症、心臟病及兒童疾病的未來治療。他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資金以資助富人減稅,導致數百萬美國人失去健康保險及醫療保障。他對環境法規的放鬆,使企業向空氣和水源排放更多污染物,增加肺病及其他疾病風險。
即使在特朗普執政前,美國公共健康狀況已有不足,但仍比過往世代健康得多。如今平均壽命近80歲,而一個世紀前不到60歲。在過去一個世紀,我們已消滅天花和小兒麻痺,清理城市空氣污染,對抗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取得進展。特朗普與肯尼迪正在拆解這八十年的努力,這些進展面臨巨大風險。
他們的主要行動包括:
1. 將美國人置於可預防疾病風險之中
人類歷史上對感染性疾病(如小兒麻痺、天花、麻疹、腮腺炎、破傷風、流感及新冠病毒)控制,是重大成就。疫苗讓這些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甚至幾乎消失。特朗普曾表示疫苗有效,「純粹而簡單」。
然而,他任命陰謀論者肯尼迪為衛生部長,誇大甚至歪曲疫苗風險。肯尼迪還將關鍵聯邦委員會填滿其他陰謀論者,影響保險覆蓋疫苗的決策。共和黨州份效仿聯邦政策,佛羅里達州試圖取消校童疫苗接種要求。
這些錯誤政策已有影響。新冠疫苗取得更困難,兒童疫苗接種率可能進一步下降。德州及其他地區已出現麻疹疫情,未來幾年風險可能加劇,社會可能失去既有群體免疫。
疫苗出現前,天花、麻疹、小兒麻痺等疾病曾導致疤痕、癱瘓、失明甚至死亡,多數受害者為兒童。特朗普政府將更多人置於本可預防疾病的威脅中。
2. 讓未來疫情更致命
下一次疫情何時來臨無人知曉,但美國可能比對新冠疫情更缺乏準備。
在埃隆·馬斯克協助下,今年特朗普拆除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並裁撤白宮疫情應對辦公室。這些行動可能主要影響依賴美國援助的國外貧困人口,但同樣威脅美國民眾。
特朗普解僱監測全球疫情的專家和社區衛生工作者。過去幾十年,這些人員主導了對抗SARS、茲卡病毒、伊波拉、禽流感等疫情,美國因此基本免受影響。
最奇怪的是特朗普反對mRNA疫苗。他第一任期協助新冠mRNA疫苗快速研發,可視為重要成就。但他向MAGA運動內的疫苗懷疑者低頭,取消5億元mRNA疫苗研發合同,延緩未來疫情治療。
3. 削減未來療法研發
除了取消mRNA經費,政府大幅削減醫學研究資金。特朗普及其助理以政府效率及大學「覺醒化」為理由,但科學研究僅占聯邦支出0.6%,且多數研究與社會議題無關,目的是尋找有效療法。
缺乏資金,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成癮、糖尿病等研究將停滯。例如密西西比大學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團隊研究腦癌膠質母細胞瘤,特朗普政府削減經費,迫使項目暫停。化學家伊登·坦納(Eden Tanner)收到大量受影響患者來信,感到心碎。
4. 污染空氣與水源
過去五十年,空氣和水污染大幅下降,污染相關疾病減少。
特朗普政府削弱環境保護署(EPA),放鬆法規,支持污染能源。例如密西根州西奧利弗的J.H. Campbell燃煤電廠,本應關閉,政府緊急命令下繼續運作,產生的細懸浮微粒增加心臟病、哮喘及肺病風險。
影響最大在紅州,工業設施較多且管制較鬆。德州煤電廠排放水污染翻倍,二氧化硫增五倍,二氧化碳增六倍。這些變化亦可能加劇氣候變化。
5. 剝奪醫療保障
特朗普最近通過的國內政策法案將導致約1000萬美國人失去健康保險,若國會共和黨拒絕延長平價醫療法案(ACA)擴大稅收抵免,還將有420萬人失保。這相當於該法案覆蓋增益的三分之一。
沒有健康保險,數百萬美國人將失去基本醫療服務。研究顯示,貧困成年人若享有醫療補助(Medicaid),死亡風險可降低21%。特朗普削減Medicaid主要是為富人減稅;同時削減糧食補助,使貧困人口更難維持健康。
儘管醫療系統存在長期問題,如保險昂貴、污染集中於低收入社區、先進療法僅富人可得、防治不足等,這些政策仍將加劇健康不平等。肯尼迪亦指出,超加工食品及過度醫療已傷害兒童健康。
總結來說,真正的「讓美國健康再起」運動仍待建立,而特朗普卻讓國家倒退,將人們置於本可治療疾病的威脅之下。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