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路德會入稟控告香港國際學校違約「只服務有錢人」 要求糾正否則收回校園

隸屬美國路德會的私立學校「香港國際學校」近日爆出管理風波,路德會指控校方多年來違反營運協議及《教育規例》等,把學校當作一門生意來經營,與路德會辦學理念及基督教精神背道而馳,沒有開放學校予最有需要學習英文的不同階層兒童入讀,每年學費索價31.2萬港元,校方更提供高達500萬港元的債券予家長購買以提高入學機率,學校淨資產多達28億港元,已不再作為慈善學校服務香港整個社區。路德會入稟要求校方予以糾正,賠償近1362.6萬港元,否則會收回校園並自行開設名為「Hong Kong Pacific School」的新學校。

原告指校方違營運協議 管理層包括校長非路德會成員

原告為美國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 ,於1847年正式成立;被告為香港國際學校協會有限公司(sociation Limited),於1974年根據香港法律註冊成立。

路德會指它於1960年代成立香港國際學校(HKIS),一直希望學校能提供以基督教價值觀及美國風格的英語語言課程為基礎的高質教育,致力於向學生傳授基督教福音。雙方簽訂營運協議,路德會授權被告代其管理香港國際學校,但表明被告須受條款約束。

路德會指控校方違反營運協議,違反其自身章程細則,學校校長並非由路德會任命,並非路德會的成員或傳教士,亦非香港國際學校協會有限公司的董事,未履行營運協議去確保學校使命秉承基督教精神等。路德會又指控校方大部分管理層不是路德會成員,基督徒老師數目不多,校方董事會主席由同一人Harold Kim擔任超過三年。

質疑校方將學校當生意經營 並違路德會核心信仰原則 

路德會質疑校方未能優先開放予有英語學習需要的兒童入讀,未能遵守路德會教誨和原則、沒有向學生提供基督教福音、與路德會教學不一致、未能維護學校的基督教精神、未能服務社區、未經路德會授權執行文件,把學校當作生意來經營,未能僅為學校利益而行使權力,未能按照路德會在美國採用的教學原型和標準去運營學校,未能向路德會提供資料,未能每6年共同審查一次營運協議,未能賠償路德會。

路德會特別提到,路德會核心信仰原則包括拒絕宗教多元論與其他信仰的平等地位,禁止參與其他宗教的儀式或慶典,不認同同性戀、同性婚姻與變性手術,教導聖經應從兒童開始,基督徒需定期崇拜,金錢與信仰不可並存,應慷慨施予去幫助貧困者等。

惟「香港國際學校」小學宗教課程致力於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各種世界宗教,例如猶太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更帶學生參觀寺廟、神社和清真寺等宗教場所。中學宗教課程亦教授基督教以外的宗教知識,針對基督教的教學時間極少。學校慶祝不同宗教的節日慶典,卻未定期舉行基督教崇拜,學生社團更推廣LGBTQ+活動與變性手術,學校網站與人力資源手冊又淡化基督教信仰。

淨資產達28.1億元 巨額盈餘下仍積極募款收高額學費

路德會指出,「香港國際學校」以營利為營運方向,訛稱為「非牟利學校」,違背慈善精神,累積巨額盈餘與資產,遠超教育所需,截至2024年7月31日,學校淨資產高達28.1億港元,同時擁有多個住宅物業,又特別指出學校單是2023/2024年度,盈餘已達2.91億港元,但提供的獎學金比例卻低於政府要求,質疑學校違反香港教育局指引。

路德會指學校在擁有巨額資產的情況下仍積極募款,在五年內共募得近1.12億港元,學校更未獲路德會同意便興建室內高爾夫場、舞蹈室等豪華設施,收取高額學費與債券費用,限制弱勢貧困學生入學,偏離其非牟利及基督教教育的初衷。

入稟高院要求依協議營運否則收回校園另辦新校

路德會自2022年11月起至2025年9月間,已一直與校方進行書信往來及公開會議,冀以非訴訟方式和平解決爭議,路德會在2025年9月4日發出「最終通牒」,通知校方需在2027–2028學年結束前予以糾正,否則校方會終止營運協議並收回淺水灣與大潭校園,另行成立新學校「Hong Kong Pacific School」。校方於2025年9月10日回函,否認所有違約指控,更拒絕接受路德會的建議。

路德會遂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法庭禁止校方繼續以違反協議的方式管理學校,包括人事任命、宗教課程、財產管理等,下令校方需立即依照共同營運協議條款行事,如任命合資格的校長、每周舉行基督教崇拜、提供足夠獎學金等,索償地產顧問及律師費用約174.9萬元美金(折合約1362.6萬港元),以及有關利息與訟費。

案件編號:HCA1708/2025
法庭記者:劉曉曦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