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二次大戰的策劃者?

霍詠強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不少評論都指出美國這些年「變了」,尤其是在特朗普前後兩次上任後,美國變得利益至上、霸道、蠻橫和自以為是,現實上,這只是把美國的一貫習慣的行為完全表露出來而已,美國百年來都在折騰這世界,而且樂此不疲。

原因是利之所在。正如美國在二次大戰扮演了什麼角色?二戰的策劃者。或許這也會被視為陰謀論?但如果從誰人獲得最大利益來判斷陰謀策劃者的話,那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出於美國之手,尤其是當我們比較美國在兩次大戰作出的定位和態度,再看看最終結果,這個結論顯得很合理。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從「中立」到「決定性參與者」的轉變過程,可以概括為:前期的「中立」供應國、中期的「被挑釁」的參戰國、以及後期的「決定性」力量。這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扮演的角色,幾乎完全相同,二戰全面爆發前及戰爭初期,美國與日本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出口包括鋼鐵及石油等關鍵戰略物資,和德國進行技術合作和專利授權,直至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戰爭後,才結束這種不清不楚的關係。

美國從1890年的生產總值約130億美元,開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人口較英德高,達6200萬,所以人均產值遠低於英國,兼且作為新興國家、僻處一隅,其國際地位仍然偏低。

這個時期的歐洲正處於「新帝國主義」時代的巔峰,英國作為全球霸主開始感受到後來者(尤其是美國和德國)的挑戰。德國在1871年統一後成為新興經濟體,經歷了爆炸性的工業化增長,正在快速崛起。美國同樣經歷著快速的工業化,鋼鐵、鐵路、製造業飛速發展,大企業興起並形成壟斷集團。

這三強並立的格局,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舞台。

一戰爆發後,美國最初堅持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總統威爾遜宣布美國保持中立。然而,這種「中立」實際上是偏向英、法、俄等協約國的。美國向協約國提供了巨額的貸款和戰爭物資,包括食品、原材料、武器和彈藥。這極大地支撐了協約國的戰爭能力,但同時也與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有貿易,直至英國的海上封鎖實際上切斷了美國與同盟國的大部分貿易,這種左右逢迎的態度才消失。

儘管在1915年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造成128名美國人喪生,引發美國強烈抗議,但直至1917年英國截獲並破譯德國外交部長齊默爾曼發給墨西哥的秘密電報,內容提議如果美國對德宣戰,德國將支持墨西哥攻打美國,幫助其收復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等失地。這封電報在美國公開後,激起了全國的公忿和反德情緒。美國於1917年4月6日正式對德宣戰。

當時美國已經打出非常美好的招牌,「為民主打造安全世界」,總統威爾遜將美國定位為捍衛自由、民主和公海自由的正義力量,此後沿用了百年。

美國強大的工業機器全面開動,為協約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資和財政支持,抵消了德國在東線因俄國退出而獲得的優勢,同時也代表著美國經濟與協約國的勝利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面對無法阻擋的生力軍和資源,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停戰協定。

在威爾遜親自出席巴黎和會,成為和會上的核心人物。他的理想主義對建立國際聯盟的《凡爾賽條約》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國會最終拒絕批准《凡爾賽條約》,也沒有加入國際聯盟。美國公眾對歐洲事務再次感到厭倦,選擇回歸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

美國在一戰中的角色是多層面且不斷演變的,由前期至關重要的「後勤基地」和銀行家,到因為國家利益和價值觀受到直接挑戰而被迫參戰,提供了決定性的軍事、經濟和資源上的支持,加速了戰爭的結束。最重要的是正式從一個區域大國邁向成為世界強國,並為其在二十世紀擔任全球領導者奠定了基礎。

如果一戰是意外參與並得到豐盛的收穫,那二戰就可以視之為「食髓知味」!這背後還有一個因為貪婪而造成的巨大陰暗動力,而這種情況在過去百年反覆發生、並反覆成為引起世界動盪的主因。

美國在成為全球領導者和世界的工業機器後,經濟繁榮直接帶引到金融市場上,整個1920年代(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國股市經歷了驚人的牛市,對未來無限樂觀的經濟預測,大量普通民眾湧入股市,許多人不僅用自己的積蓄,還通過信貸交易大量借錢購買股票。這創造了巨大的投機泡沫,股價嚴重脫離了其實際價值。最終造成1929年10月底連續兩次華爾街股災成為是大蕭條的標志。

這次大蕭條還配合了大家今天很熟悉的兩種情況:

1. 貧富懸殊+生產過剩:1920年代的繁榮並未惠及所有人。大部分財富集中在最富有的階層手中。工人和農民的購買力增長遠遠跟不上工業產能的增長。這意味著社會整體消費能力不足,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多,但能買得起的人卻相對越來越少,導致了生產過剩。

2. 關稅政策+惡性循環:1930年美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美國政府大幅提高了超過2萬種進口商品的關稅。這引發了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導致全球貿易急劇萎縮(1929年至1934年間,世界貿易規模縮水逾六成)。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農業和工業產品失去了海外市場,從而加劇了國內的生產過剩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欠下美國大量戰爭債務,嚴重依賴美國的貸款和投資。當美國股市崩盤、資金枯竭後,歐洲經濟也隨之崩潰(特別是德國),進而又反過來損害了美國的出口,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惡性循環。

儘管表面上,經濟大蕭條並非二戰的「直接原因」,但透過破壞國際經濟體系、激化極端主義、削弱民主國家反應能力,成為催化戰爭的關鍵背景,最少說大蕭條與期間的政治失誤共同為二戰鋪平道路。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