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活動背後的外交層面交鋒

北京天安門廣場9月3日即將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紀念,也成為當下國際政治博弈的舞台,日本政府試圖阻撓歐亞國家參加閱兵,暴露了這個國家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深切不安。

9月3日在北京舉行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包括盛大的閱兵儀式。此次閱兵計劃展示眾多高科技武器裝備,包括無人智能、水下作戰、網電攻防和高超聲速等新型作戰力量。

中方邀請了眾多各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日本方面認為中國的活動「反日色彩濃重」,試圖避免中國主導的歷史認知在國際社會傳播。

中日之間的歷史認識分歧長期以來一直是兩國關係的痛點,這次日本的行為,反映了其在歷史問題上的敏感性和防禦姿態。這種分歧不僅關係到過去的歷史解釋,也影響著東亞地區的政治互信和未來合作。

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具有充分的國際法理基礎——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紀念活動旨在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價值。中國作為二戰勝利國,有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

日本的抵制,體現了與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不僅表現在經濟和安全領域,也延伸到歷史敘事主導權。歷史認識分歧不應成為國家間對立的理由,國際社會一直期待日本能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妥善處理歷史問題。

中國外交部表示,關於哪些外國領導人出席閱兵,「會適時發佈消息」。已有報道稱,俄羅斯總統普京、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領導人預計出席。日本政府的外交呼籲,恐怕難以阻擋國際社會參與這一歷史性紀念活動的腳步。

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在反思上路徑迥異。德國的反思,在戰後盟國「非納粹化」的強制改造、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需要,以及其自身對歷史罪責的哲學思考和道德勇氣共同作用下,逐漸變得深入和徹底。德國社會普遍認為,徹底與過去決裂是其被國際社會再度接受的前提。

反觀日本,其戰後反思則深受國內政治長期由保守勢力主導,以及部分勢力試圖通過美化歷史來重塑國家認同等因素影響,導致在歷史問題上常常出現官方表態與實際行動不符,甚至開歷史倒車。

德國通過反思不僅承認歷史事實,也從道德和政治層面承擔了責任。日本則更多是被動、有限地應對國內外壓力,缺乏類似德國的全面、系統和內在的反思動力。若不能真正以史為鑒,與鄰國之間的心結恐難徹底化解,這樣不利於亞洲地區的持久和平與穩定。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