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日前在社交網站撰文談論人才政策,引述有教育機構指本港多年來累積20萬「雙非」學生,今年17歲學童因要入讀中學文憑課程而來港報考大學,然大學學額僅1.5萬,反問需否檢討。教育局今日( 18日 )發文回應,估計部分「雙非兒童」或許選擇留在內地生活和就學,又或者在中小學階段已到香港就學,沒有在將近適齡報考大學時,大量來港參與文憑試以升讀香港的專上院校。當局局會密切監察相關情況,通過收集相關數據,適時檢視現有措施和政策,與時並進。
教育局: 本港具備足夠學額與靈活性 能妥善應對新增需求
教育局網頁今日上載「『雙非兒童』及受養人子女來港就學的現況與相關政策措施」文章,指近期社會有聲音關注「雙非兒童」及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下受養人子女的就學情況,憂慮他們會否對本港教育資源及學位構成壓力,甚至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當局澄清香港教育體系具備足夠學額與靈活性,能妥善應對新增的學額需求,同時保障本地學生的權益。

當局指2005年起「雙非兒童」出生數字按年增加超過5100人,增幅達126%。假設大部份人均以自修生身份來港投考大學,理應在2023年的中學文憑試考生人數中反映,但2023年文憑試的自修生只按年增加678人,增幅約10%,2024年文憑試的自修生人數更不加反減,可見文憑試自修生數目時有升降。局方估計,部分「雙非兒童」可能選擇留在內地生活和就學,或在中小學階段已到港就學,沒有在將近適齡報考大學時,大量來港參與文憑試,以升讀香港的專上院校。
施俊輝:暫沒證據顯示雙非湧港升大
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時亦指,暫時沒有證據顯示雙非學生會在適齡入讀大學時湧到香港升學。他指,政府的人口和學位估算規劃一直把雙非學童計算在內,當局也密切留意相關數據。
談及政府早前修訂資助專上課程的申請資格,由2028至29學年起,受養子女須在港居住滿兩年,有意見希望提早實施,施俊輝認為現行做法合適。他解釋,家長物色學校需時,新學年又快將開始,假如新規定提早一年實施,或會引起混亂。
至於透過人才計劃來港人士,如果香港簽證失效,受養人的簽證一般也會同時失效,需要一同於逗留期限屆滿前離港。

局方又澄清,香港學生的成績不會受內地自修生成績影響,指文憑試採用水平參照成績匯報制度,是根據預設的能力等級來匯報考生所達到的水平,與俗稱「拉curve」不同。預設的等級水平不變,但每個等級的人數比例可以隨考生所達到的水平而變化。考生所獲得的等級是按照其表現及能力,與預設的水平比照後而訂定,不會受其他考生的表現而影響所得的等級。
打擊「借殼辦學」 教育局將設立舉報機制
對於外界關注學界出現「借殼辦學」問題,施俊輝表示,政府對此零容忍,會推出一系列短、中、長期措施應對。短期內,教育局將設立舉報機制,嚴正跟進所有懷疑違規個案。若涉及內地中介或教育團體,局方會通報內地相關部門,尋求協助,雙方也會加強溝通。
另一方面,教育局成立突擊巡查小隊,在9月和10月巡查高風險的私校,確保學校辦學符合規定。中長期方面,教育局計劃推出私校辦學實務守則,並建立合規學校名冊,方便家長查閱和選校。
施俊輝表示,內地家長如欲舉報本地有問題學校,可透過電郵或電話聯絡教育局,包括學校所屬的區域教育服務處。服務處設有四個分區,分別是港島、九龍、新界東和新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