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社會主義者、紐約市長參選人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憑藉病毒式社交媒體、聚焦可負擔性議題及密集地面競選,成功在民主黨初選中爆冷勝出。其對手迅速得出結論:需強化短片策略。
《紐約時報》報道,初選9天後,現任市長亞當斯發布線上短片,假裝與歌手Usher對話,他還拍攝自己在行人路牌做引體向上,以及仿《MTV Cribs》風格介紹市長官邸格麗絲莊園(Gracie Mansion)。
至於前州長柯謨則發布一段他發動汽車,以及介紹科希丘什科大橋(Kosciuszko Bridge)發音的短片,配以動感音樂及電影濾鏡。
然而,這些努力成效不佳。亞當斯的引體向上短片被評「不務正業」,獲2500個讚;柯謨的橋樑短片被嘲為「裙帶關係寶寶」。亞當斯短片在X平台獲35.1萬次觀看,柯謨橋樑短片12.8萬次,遠不及馬姆達尼的熱度。馬姆達尼早前短片訪問皇后區及布朗士選民,探討為何支持特朗普,獲350萬次觀看;他也曾衝入康尼島冰冷海水推廣凍結租金計劃,以及採訪小販談「清真通脹」。
此外,他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武當派(Wu-Tang Clan)演唱會的短片獲600萬次觀看,赴烏干達度假短片更達1100萬次。
馬姆達尼的短片顧問愛普斯坦(Andrew Epstein)表示,對手難以模仿馬姆達尼的真誠聯繫與民粹政治。
數位策略師米切爾-羅爾巴赫(Wynter Mitchell-Rohrbaugh)批評亞當斯與柯謨的短片缺乏真誠,「像穿上偽裝」。共和黨參選人斯利瓦(Curtis Sliwa)亦指出,71歲的他與67歲的柯謨、64歲的亞當斯同屬嬰兒潮一代,難比33歲的「數位原住民」馬姆達尼,而且他的母親奈爾(Mira Nair)更是奧斯卡提名導演。
柯謨發言人阿澤帕迪(Rich Azzopardi)稱,短片屬競選策略調整,旨在街頭與網上接觸選民。
本報訊

亞當斯及柯謨近期頻頻拍片。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