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議破局——石油國阻撓全球塑膠協議|社評摘要

《衛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聯合國日內瓦環境會議的失敗,應該令我們所有人感到憤怒。對健康、環境與野生生物的威脅日益嚴重,必須得到正視。

確保這次尋求首份具法律約束力、針對塑膠污染的聯合國協議談判破裂,日內瓦的阻撓國家辜負了下一代的期望。大部分國家願意,甚至決心採取行動,但美國卻與石油國一道阻撓進展。他們的孩子將來也會為此懊悔。

說塑膠從搖籃到墳墓貫穿我們生活還是輕描淡寫:微塑膠已被發現在胎盤、血液及母乳中。雖然我們尚未完全確定這些物質的全部影響,但已知許多與健康問題相關,而胎兒、嬰兒及幼兒尤其脆弱。實驗室研究顯示,微塑膠會損害人體細胞,本月發表的一篇綜述指出,接觸微塑膠與流產、死產、先天缺陷、肺部生長受損、兒童癌症及成年生育問題的風險增加有關。

即便人類與地球健康受威脅的意識日益提高,塑膠產量仍持續攀升,預計在三十五年內將增至每年超過十億噸。其中一半用於一次性用品。這種增長部分原因是石油國將石化產品視為在能源轉向可再生及核能時維持需求的解決方案。

三年前,具約束力的全球條約前景為關注塑膠影響的人帶來希望。但隨後的討論未能達成共識,本週在日內瓦,沙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堅持行動僅應針對廢棄物——這對問題的影響極其有限——而非限制生產或停止使用製造過程中的有毒化學品。美國堅持僅接受自願性措施。對於包括歐盟、英國、加拿大及大部分全球南方國家的「高雄心」國家代表來說,這明顯不足。對共識決策的堅持,使少數國家阻止了必要的行動。

無法達成協議令人深感失望,也許並不完全意外,尤其在外交與多邊主義普遍受挫的背景下。許多與會者認為,沒有協議總比達成一個可能削弱真正改變壓力的弱協議更好。他們將繼續推動,但未必沿用同一機制,有人認為另一個聯合國平台或許更有成效。

我們不能氣餒。倡議者指出,對《蒙特婁議定書》氫氟碳化物修正案的談判就花了八年才達成。有人希望中國能在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塑膠生產國之一,但對塑膠依賴較低,北京有機會因此被視為全球環境領導者。與此同時,各國可以也必須單獨或在區域內採取行動,減少塑膠使用,一些國家如哥倫比亞已在採取重大措施。

日內瓦出現史上最多的產業遊說者,雖令人沮喪,顯示各界關注者必須對抗根深蒂固的利益,但同時也證明塑膠生產商知道改變是可能的,而且推動改變的理由日益強大。他們暫時抵擋了變革,但絕不能讓他們勝利。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