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長期坐在辦公室左度右度的財經公關,平日除了忙於「凑客」,或是與新聞稿的字粒拼博,打開Podcast(播客)聽一下聲音,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以及吸收新資訊的重要渠道。Spotify最近積極推動Podcast版圖,對我這類既渴望資訊又追求效率的聽眾來說,的確是一大喜訊。
早在去年年底,Spotify已籌備香港本土的Podcast製作平台Spotitalk,筆者亦有幸獲邀成為第一批Podcaster(播客創作者),昨日則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發佈會,亦展示了一眾重量級Podcaster例如藝人梁靖琪(Toby)、《賺錢買維他奶》作者筆華棋、渾水、千頌C等。
一眾多重量創作者,亦聚了一班聽眾,只是相對於外國,香港聽Podcast的朋友似乎真的比較少。根據Spotify的統計數字,原來其全球用戶每日有92%的人聽2小時以上的Podcast,公司可以根據用戶的聽歌習慣去分派廣告,可以以目標派發予BLACKPINK、TWICE、MIRROR 的歌迷,令到廣告更為精準。
以筆者認識的香港朋友,使用習慣上可能比較集中在Youtube平台為主,內容則是以一些讀新聞、有聲書這類較輕鬆的內容為主,而外國的Podcast則可能是聽CEO對談,甚或是Ted Talks這類含金量較高的內容,花費時數動輒數小時計。
而大品牌、大機構都相當喜歡在後一類別打廣告,就算是Youtube平台,以筆者所知財經類內容所收到的廣告錢,都是比其他類別為多。可惜的是,香港暫時見到這種清談類內容製作者並不多,而Spotify準備在這方面發力,希望在這個藍海培養一批新客戶群。
一般用戶可能不清楚,以為我們自己可以主導內容選擇,其實 YouTube和Facebook的演算法才是背後真正的操盤手。你以為是自己選擇了影片,其實是平台根據你的觀看習慣、停留時間、互動行為,精密計算後「推送」給你的結果。久而久之,我們的資訊攝取變得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封閉,陷入演算法所做成舒適圈。
一些清談節目在演算法面前,確實會比較輸蝕,原因很簡單,Podcast沒有「三秒吸睛」的刺激感,卻可以給予聽眾更多思考空間,只是演算法面前,願意靜下心來認真聽內容的人似乎真的比較少。但轉換了Spotify新平台,更多的不止是演算法不同,以筆者自己個人感受出發,比較多的是我們一開始已經打開了耳朵,去準備迎接聽取新內容、新資訊,比較多的是心態上的變化。
筆者並不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Podcast比較有深度,而是香港的Podcast內容工作者暫時未有足夠的受眾、足夠的資源去走出多一步,唯有暫時停留在現有階段,做好能力所及的事,希望隨著平台的投入令這個市場發展起來,令我們這些喜歡聽聲的人,可以不用花費時間去「搵嘢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