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先民驅惡鬼記歷史 中元節被賦予新意義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鄧國騫(左三)、劉學成(右三)與鄭怡敏(左一),聯同高師兄(左二)、策展人梁凱瑤(右二)及中華文化中心行政總監梁凱欣(右一),在昨日的啟動儀式上發言並合影留念。記者陳程威攝

中華文化中心8月23日將舉行第三屆「華埠鬼節」,以「破魅而生」(Demons of Our Time)為主題,把傳統中元節轉化為融合音樂、藝術、巡遊與儀式的文化盛事,邀請公眾共同面對並驅散當代的「惡鬼」──從歷史的排華歧視到今日對移民與弱勢社群的攻擊。

今年活動亦是為中華文化中心成立60周年的慶祝系列打頭陣。行政總監梁凱欣表示,鬼節不僅是民間信仰,更是凝聚社區、改變敘事的文化行動。「在移民社群屢受攻擊的時代,藝術能夠將人們團結起來,讓我們延續過去60年的歸屬感與社會正義承諾,並推向未來。」

策展人梁凱瑤指出,鬼節在加州華人歷史上有重要地位。1860至1920年間,全州曾記錄超過350場中元或盂蘭祭典,為歷經排斥與艱辛的早期移民提供精神撫慰。「今年的主題呼籲社會直面當代的惡鬼——從仇外、審查到歷史抹除——並透過藝術與社區儀式,將悲憤與失落轉化為力量。」

傳統的中元法會又稱「鬼門關」,相傳每到農曆七月,陰間大門敞開,孤魂野鬼得以在人間遊走,直至月底才歸返冥界。民間會設壇祭拜、焚香化紙,以食物與法事撫慰遊魂,盼其安息。妙蓮仙館高師兄向本報介紹,這不僅是宗教儀式,也是凝聚社區、表達敬畏與感恩的重要時刻。

然而,在美國舉行這樣的儀式,意義更為深長。高師兄指出,百多年前大批華人鐵路工人、礦工、淘金者與農民遠渡重洋來到這片土地,許多人在艱苦與歧視中過世,甚至在《排華法案》時期連墓碑都未留下,長眠無名之地。「今天,我們希望藉鬼節為他們祈福追思,也讓後人記住他們的付出與犧牲。」

他強調,近年華人文化組織積極尋找、整理被塵封的社區歷史,鬼節因此不只是熱鬧的巡遊,更是一次文化與歷史的集體重溫,「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華人社區在灣區的落地生根與安居樂業。」

今年鬼節邀請三位香港藝術家——鄧國騫、劉學成與鄭怡敏——以當代藝術詮釋傳統文化。初到三藩市的鄧國騫形容,三藩華埠讓他想起許多與香港和華人有關的片段,「既有很傳統的味道,也帶著一種懷舊感。」他的創作靈感來自蓮花——這一在佛教與道教中皆有深厚意涵的符號將被他轉化為流動雕塑,在巡遊中與觀眾相遇。

劉學成則以「火」為核心元素。他認為,火是東方文化中連結人間與靈界的重要媒介,作品將是一個閃爍如生命之光的巨大火焰裝置,在華埠街道上緩緩移動。

鄭怡敏的靈感來自傳統驅邪儀式。他回憶,若有人被鬼上身,華人會用筷子夾中指以驅邪,「我親戚曾遇過類似情況,真的成功驅走。」他計畫將這一造型製成巡遊作品,並向觀眾派發筷子作紀念,「希望帶來平安的祝福」。

活動將於8月23日下午4時,由都板街667號出發的大士王巡遊拉開序幕,由妙蓮仙館帶領,14呎高的巨型紙紮大士王將遊行華埠街頭,為孤魂送行並祝福社區安寧。音樂表演將在花園角輪番上演,陣容涵蓋粵劇、原住民民謠龐克、酷兒太鼓及多語音樂團體,呈現多元共融的聲音景觀。現場還設有社區祭壇、戶外藝術裝置及快閃展覽《餘燼》(Ember),探索火焰作為跨地域連結與溝通的象徵。

「傳統中元節是超度亡魂,但今天我們也要紀念被遺忘的歷史,」妙蓮仙館高師兄總結說,「沒有先輩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華人社區。」

本屆華埠鬼節免費,8月23日下午4時至晚上9時在華埠多地舉行,詳情可瀏覽 ghost-festival.org。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