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政府積極搶人才,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計劃已批出33萬宗申請,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來港。不過人才計劃「副作用」亦顯現,包括人才子女沒來港讀書,卻能以「本地生」身份報考本地大學,政府近日終出招堵塞漏洞。除了教育,大批人才帶同受養人來港,長遠對本港醫療、住屋及勞動力也有影響,前特首梁振英(CY)近日便連番質疑人才計劃,多名政圈中人認為言之有理,亦貫徹其「港人優先」立場。
梁振英任特首力倡「港人優先」
梁振英當年未上任特首,已叫停「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上任後亦隨即推出「限奶令」,措施至今仍然生效。樓市方面,梁振英推出「港人港地」政策,地皮興建的單位只可售予港人自住,轉售亦只可予港人,加上任內四度推出「樓市辣招」,奉行「港人優先」可說是始終如一。
CY向來活躍點評時政,近期更是連環開炮,包括質疑港區人大代表提倡「購房資金通」,強調港府首要服務對象是香港人,若想盡辦法將努力得來的房屋供應賣給非港人,「為誰辛苦為誰忙?」近日教育局收緊大學資助學額門檻,CY形容是德政,認為人數龐大的「高才」之中,相當多是為子女教育來港,而非為工作。



資深建制:人才計劃大方向正確 惟須防鑽空子
及至近日「借殼辦學」等爭議,CY再借「雙非」評論人才政策,質疑22萬宗已批申請中,若有一半帶同家人來港,本港醫療、住屋如何應付。他關注若政府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現,一如「雙非」和奶粉問題。
有熟悉CY的資深建制人士認為,人才計劃大方向正確,為港帶來人才資源,但執行細節上要嚴防有人鑽空子「攞着數」,也要了解香港容量與內地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單看「粵車南下」政策便知道,內地人進入香港限制須謹慎。他指香港與內地融合的趨勢不可擋,但不代表「中門大開」,要確保政策細節不出亂子,避免引發兩地矛盾。
亦有議員認同CY所言,質疑部分「高才」並非有意在港長期發展,落地生根,甚至只貪圖身份證,並無實質業務工作。他認為政府應公布更多數據,包括有多少「人才」實際到港、受養人如配偶在港工作情況,才能全面評估人才措施成效,以及制訂長遠人口規劃。
政府本月公布「高才通」續簽情況
政府本月將公布首批「高才通」計劃續簽情況,有政圈中人認為,計劃應以「入門易、續簽難」為原則,規定續簽者收入符合市場水平或業務有一定經濟貢獻,但政府不一定要追求續簽人數高,即使數字「唔靚仔」,也可證明當局有嚴格把關,篩走不符要求者。
不過近年本港樓市疲弱,內地人成為在港置業「主力軍」,不少新盤買家姓名為內地拼音,有商界中人直言,倘若內地人減少來港買樓,恐怕更難去貨,某程度上高才也是支撐樓市的力量。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日前不點名回應CY言論時,也提到「搶人才」措施帶來新客源,住宅空置率才「幸保不失」。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無論是高才或「雙非」嬰兒長大成人,若他們不打算長期在港生活,但同時拿着香港身份證,確實令政府難以估量未來醫療、社福、教育等資源需求,也可能對土生土長的港人不公平。以「考試移民」為例,此現象去年已引起議論,惟本港不少政黨、議員卻擔心收緊門檻會影響吸引人才,甚至構成歧視云云,選擇對議題冷對待,最終港府仍決定收緊門檻,回應港人資源被搶佔的關注。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