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空也要連接地球

(洪思行)

  7月的香港古典樂壇相對較靜,正當苦惱該欣賞甚麼音樂會之際,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個名為《星鏈心旅》的「沉浸式藝術古典音樂會」,標榜「見得到的音樂」,有凌顯祐、李嘉齡等本地音樂家演出,於是決定購票觀賞。

  《星》由音樂製作公司「432 1 Music」主辦,主要進行錄音、拍攝及藝術科技的項目,創辦人兼演出策劃羅皓文是一位錄音工程師,概念和互動視覺藝術由跨媒介藝術家梁嘉昊負責,凌顯祐擔任音樂總監。

  節目分四個章節,每節演奏一套樂曲,再配上不同的影像,就表演形式來說,《星》不算特別,只不過影像是實時控制並運用動態捕捉技術,隨樂手的動作改變——因此是「見得到的音樂」。但演出一點都不沉浸式,觀眾仍是傳統地坐著欣賞,而沒有介入和參與其中。

  影像都是抽象,以浩瀚宇宙作背景,配上光球、粒子群等效果。最具象的是最後一節,明顯見到一個人體,之前章節出現過的元素再現,鋼琴家曾樂冰彈奏《Clair de lune》時,人體的腦部不斷閃現像神經的光線,如像反映樂手的腦部運作。但問題是為何是《Clair de lune》?畫像與音樂的關係不強,可以用任何寧靜的樂曲取代;蕭恩費德《咖啡音樂》第一樂章爵士味強烈,但畫像是偏靜態,互不相襯。從音樂欣賞的角度來說,畫像沒有提升到作品的藝術內涵。

  演後談聽到幾位創作者的分享,感覺他們有各自的藝術理念,作品卻未能找到平衡點,畫像和音樂未能互相配合,結果令觀眾看不明白,這讓筆者想起劉青雲的太空船論(略加改動):「當《星》 住太空船飛去宇宙唔知邊度時,總要有方法好安全地連接地球。」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