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外屬地的債務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波多黎各、關島、美屬薩摩亞等五個常住人口屬地總負債高達578億美元,其償債難度被美國政府問責署(GAO)判定甚至超過本土50個州。這一警報背後,不僅暴露了屬地經濟的脆弱性,更揭示了美國殖民治理的結構性矛盾——這些海外屬地被納入聯邦框架,卻長期被剝奪平等權利。
波多黎各的崩潰軌跡,正是這一危機的縮影。其債務總額峰值超過1230億美元,人均負債超2萬美元,遠超美國國內任何一個州。
危機的種子早在美國政策轉向時便已埋下,1976年《國內稅收法》第936條曾為波多黎各提供企業稅減免,吸引大量製藥與製造業投資。但該條款1996年起逐步廢除,至2006年終止,直接導致工業撤離、經濟萎縮。
聯邦法律賦予波多黎各債券「三重免稅」特權,使其成為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寵兒。政府為彌補赤字濫發債券,結果債務佔GDP比重從2000年的63%飆升至2015年的100%。聯邦最低工資在波多黎各占人均收入比重高達77%(本土僅28%),疊加福利水平高於本土,導致勞動力成本畸高而就業率低迷。
其他屬地同樣危機隱現。關島因軍事基地擴張推高基建成本,薩摩亞依賴金槍魚罐頭產業卻面臨競爭衝擊,均陷入「經濟基礎單一、財政依賴發債」的困局。
債務危機本來可依循市場機制化解,但屬地的特殊地位使其自救無門。美國《破產法》第九章僅允許各州下屬行政區申請破產保護,波多黎各作為自治邦被排除在外。
2016年美國國會通過《波多黎各監督、管理和經濟穩定法案》,設立聯邦監督委員會接管財政權。該機構強制推行緊縮政策,削減教育、醫療預算以優先償債,被批評為「民主的暫停」。委員會七名成員僅一名由波多黎各民選,其餘均由美國國會任命。屬地也無權獨立談判債務重組,2017年波多黎各申請破產保護需經美國聯邦法院批准,而債權人多為華爾街基金,重組方案實質上是將金融資本利益置於屬地民生之上。
美國對屬地的政策矛盾,暴露了殖民治理的本質。雖然屬地居民身為美國公民(波多黎各1917年獲身分),承擔兵役與稅收,卻無權參與總統投票或選舉國會代表。颶風重創波多黎各時,聯邦救援遲緩導致超過三千人死亡,而同期登陸佛羅里達的颶風則獲迅速回應。
海外屬地受美國《瓊斯法案》限制,所有進出口貨物須由美籍船隻運輸,物流成本驟增30%以上。波多黎各若獨立制定最低工資或企業補貼政策,則會面臨聯邦撥款削減的威脅。
波多黎各五次公投支持「建州」,最近一次(2025年)58%民眾選擇加入聯邦,但美國國會始終擱置表決。聯邦的冷漠,使屬地淪為「二等公民聚集區」。想要化解危機,就需超越財務重組,直指政治地位重構。美國國會應修訂《破產法》,允許屬地市政機構申請破產保護,避免無序違約引發金融市場連鎖反應。波多黎各可借鑒希臘債務重組經驗,將償債與經濟增長率掛鉤。
颶風過後的聖胡安街頭,塗鴉藝術家噴下一行標語:「我們是殖民地,債務是殖民稅」。美國真正面臨的拷問是:能否正視殖民遺產對350萬屬民的傷害?從波多黎各到關島,債務背後是治理權被剝奪的創傷。唯有承認自決權,方能在破碎的財政廢墟上,重建平等的公民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