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份提名及選出立法會議員的選舉委員會,9月7日舉行界別分組補選,提名期今日結束。提名期7月22日展開以來,公眾關注度甚低,參選人報名既沒通知傳媒採訪,也未見有具體參選政綱,部分人只在社交平台簡短聲明此前帖文與選舉無關,「選情」相當平淡。
政圈更關注的12月立法會換屆選舉,跟選委會補選一樣,暫時仍是靜如止水。一眾有意參選者未收到訊息,也不敢大張旗鼓,只能在背後做工夫。政圈一直有傳,來屆立法會將「大換血」,約三分一現任議員被叮走,過程中特區官員亦有份給予意見,尤以作風敢言、與政策局長關係麻麻的議員連任有危機,惟官員評分對議員連任有否決定性影響,政界半信半疑。

資深建制:「紅隊」仍然有存在價值
愛國者治港下,議員既有責任配合政府施政,維護行政主導原則,但也要做好監察和建言角色。至少兩名資深建制派表示,例必撐政府、較「聽話」的議員大不乏人,但以他們了解北京的思路,其實並不希望議會「清一色」,「有三數個不同意見、有些雜音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在可控範圍之內」,因此一些作風較開明、時而充當「紅隊」質疑政府政策的代議士,仍然有存在價值。
不過,有多年選舉經驗的資深建制不諱言,儘管當局希望有不同的建設性聲音在議會,但關鍵在於執行層面,有時在「寧安全」的政治氛圍下,實際操作或變成另一回事。他認為,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經過近4年實踐,審議效率值得欣喜,但同時需要更多人才敢於進言、提可行建議,以更好釋放「愛國者治港」的價值。
今年3月兩會,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談及立法會改選,要求選出愛國愛港、有能力、有賢德的人士,政圈解讀部分表現欠奉或「面目模糊」議員,隨時被「叮走」。
有港區政協委員說,要找高質素的人擔任議員,他們看事物必定有不同角度,包括政府「唔啱聽」的角度,作為當政者,或許不希望有太多雜音,但只要建言者不越界、不過火,也應該被接納。
有建制中人認為,特區官員有份就立會人選給意見,只是其中一個參考,中央定會循不同渠道收集意見,作通盤考慮,倘若某位議員「被兩邊都負評」,連任便難言樂觀。他相信特區政府願聽意見和接受批評,議員議政最重要是對事不對人,也要「知所分寸」,笑言批評尖銳與表達過火,有時只是一線之差。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