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正面對前所未見的空中交通管制人手危機,而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或許可助紓解困局。
今年一月,一架美國陸軍黑鷹直升機在列根國家機場與一架客機相撞,釀成67人罹難。事後調查顯示,當值的空中交通管制員早在十五分鐘前已感到「不勝負荷」,他同時處理直升機與客機的交通,卻未能及時提醒客機避讓來襲的黑鷹直升機,只寄望黑鷹機組自動避開,導致最終悲劇。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近日公開該名管制員的供詞,為期三日的聽證會亦已展開。
美國每日超過三百萬名乘客在空中穿梭,每分鐘約有三十班航機降落,航空交通龐大而複雜。然而,整個空管體系卻由不足一萬一千名管制員支撐,近月大規模延誤與取消航班的現象,進一步突顯結構性問題:空管人力嚴重不足。
全國313個空管設施中,僅兩處達到FAA設下的編制標準;若要填補缺口,FAA須額外增聘3,000名管制員。但聘人談何容易。若要在五年內補足人手,FAA必須將目前的年度招聘淨增長率提高三倍。所有見習人員須先於奧克拉荷馬市的訓練學院完成課程,其後更需在現場實習18個月至四年方可完全上崗。不少人在繁忙或高壓地區設施中無法適應而中途放棄。
面對人手與培訓瓶頸,交通部必須思考如何減低系統對人力的依賴。現代科技已可輔助空管工作,使運作更安全、更有效率,也更不容易出現災難性錯誤。
現代空管任務,如起降排程、滑行監控、航路調配、高空交通監察與氣象迴避,本質上都涉及巨量數據與模式辨識,正是人工智能大派用場之處。相較人類,電腦不會在高峰時段疲憊分心,自動化系統可以處理重複、容易出錯的操作流程,讓人員專注於判斷與應變。
固然,自動化難以完全取代管制員。人機溝通、突發情況處理、以及錯誤資料辨識皆需人為介入。以列根機場的事故為例,黑鷹直升機飛行員可能因儀器故障誤判高度,但若有先進系統協助管制員減輕負荷,事故或可避免。
最低限度而言,交通部應即時更新FAA的老化基礎設施,包括仍在使用的銅線、類比無線電與磁碟片。2023年,一套過時的預警系統因檔案損壞導致全國航班停飛,為911以來首次。
美國空域日益繁忙,一個如此關鍵而脆弱的系統,絕不能繼續依賴過時科技與疲憊人員。政府須即時行動,讓空中交通真正邁向現代化。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