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美國的關稅限期8月1日屆滿,華盛頓至今與英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日本、歐盟及韓國達成貿易協議。至於美國與中國的談判仍在繼續,美國財長貝森特日前表示,有信心美中將會達成協議。
據貝森特透露,在本周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兩天貿易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與中方進行「相當多的反駁」。但他表示,「我相信我們已具備達成協議的基礎。」
目前,中國面臨8月12日的最後期限,需與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據CNBC報道,此前,北京和華盛頓已在5月和6月達成初步協定,旨在結束不斷升級的針鋒相對的關稅戰,並解決稀土礦產的供應問題。貝森特表示,「中方與我們之間還有一些技術細節需要敲定。我有信心會完成協議,但並非百分百完成。」
貝森特上文所說的斯德哥爾摩會談展現了中美希望保持接觸、深入溝通的態勢。在過去幾個月,中美雖然有你來我往的經貿鬥爭,但都注重「鬥而不破」,中美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的韌性不容低估。雙方通過多種不同渠道保持溝通,兩國商業界也不斷向政府高層做出訊息反饋。例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高盛集團前總裁等美方人士會面,就中國發展前景、中美經貿關係等問題進行溝通。2024年美國的貿易總額是7.3萬億美元,中國的貿易總額約為7.1萬億美元,中美雙方深知,穩定中美經貿關係重要性。
斯德哥爾摩會談能否為中美新一輪元首外交互動創造條件引發普遍關注。特朗普很早便提出訪問中國的話題,美國總統上一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還是2017年,那正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這種最高層級的訪問,往往是兩國關係取得突破的節點,這令外界對中美經貿最終達成全面協議加大期待。然而有分析指,談判越是深入就越艱難,中美既要心理博弈,也要推進利益博弈,每個領域、每個條款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尤其是還需應對經貿軌道之外的其他衝擊。此次斯德哥爾摩會談,美方將中國進口俄羅斯原油等問題擺上桌面,這無疑令雙方的互動變得更加複雜,特朗普政府對中方露出了「次級關稅」的大棒。未來幾個月,中美經貿談判之路不會平坦,雙方在出口管制、產能問題、投資審查等方面的分歧依然深刻。與歐盟、日本等經濟體不同,中國不僅被美國視為經濟對手,也是科技對手和軍事對手,中美經貿談判背後的地緣戰略色彩更為突出。貝森特曾針對中美博弈提出「大包圍」策略,即利用美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協議對中國施壓。
因而有觀點稱,在此背景下,中美經貿較量關鍵戰場實際在於中國自身持續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也在於中國如何維護與美國盟友、全球南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關係。中國面臨真正挑戰更在於如何將「衝擊」轉化為「機遇」,塑造好外部環境,實現戰略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