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指尊重「國家主權」是有條件的|社評摘要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美國國務院不應將自由與公正選舉邊緣化

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本月悄悄下達指令,要求國務院及駐外外交官「避免對某國選舉的公平性、誠信、合法性或民主價值發表評論」,並強調對外國選舉的公開評論應「簡短」,並以「祝賀當選人」為主。此舉標誌著美國外交政策傳統上的一個重大轉變。

這轉向背後,是總統特朗普提出的「不干涉主義」外交理念。今年5月在利雅德舉行的沙特-美國投資論壇上,特朗普曾批評歷屆總統「總是教訓你們該怎樣生活、怎樣管治」,明顯是在反駁以往美國對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涉嫌下令謀殺《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哈紹吉(Jamal Khashoggi)的批評。他當時說:「審判是上帝的工作,我的責任是保衛美國,促進穩定、繁榮與和平。」

外交政策本就存在現實與理想之爭。美國歷來為了戰略利益,往往容忍專制政權,沙特就是明顯例子。拜登競選時曾誓言將沙特列為「賤民國家」,但當選總統後卻飛往當地與王儲碰拳,希望對方增產石油。

然而,無論是小布殊(George W. Bush)還是朗勞列根(Ronald Reagan)執政期間,推廣民主一向被視為美國的基本利益。揭露選舉舞弊,不但對貪腐政權形成壓力,也鼓舞民主反對派,並鞏固美國作為「山巔之城」的道德地位。

魯比奧7月17日的指令容許在極少數、具「明確且重大利益」的情況下,對可疑選舉發表批評。但問題正在於此:只要對他們有利,特朗普與其政府就不吝於教訓別人如何生活與治國。

他對巴西左翼總統怒火中燒,原因是法院起訴了其盟友、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後者因試圖推翻2022年敗選結果而遭控。魯比奧亦批評德國情報部門將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定為極端組織,稱「這不是民主,是偽裝的暴政」。上周末,他還質疑委內瑞拉總統的合法性,聲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不是委內瑞拉的總統,其政權也不是合法政府」。

說馬杜羅民主不合法,對魯比奧而言幾乎是下意識的反應。他一向是卡拉卡斯獨裁者的批評者,這點無可非議。

但令人關注的是,魯比奧在出任國務卿之前,曾經清楚表態支持自由公正的選舉,包括在委內瑞拉和其他地區。早於2015年,他曾說:「凡是自由與人權擴展之處,都是我們國家的天然盟友。」他也曾大力支持國務院的《人權報告》,認為該報告讓世界變得更好。2019年,他聯署支持《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進一步鞏固其批判中共的原則立場。

也因此,在參議院對其任命的確認投票中,無一名民主黨議員投下反對票。可是,如今作為特朗普的忠誠部屬,他正試圖取悅「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為其2028年總統大位鋪路。

問題在於,一旦將普世價值邊緣化為次要利益,魯比奧每次試圖強調這些價值時,都會顯得虛偽。

法國道德思想家拉羅什富科(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說過:「偽善是惡對善的致敬。」但特朗普這種價值觀立場的問題,在於它不是選擇性引用價值觀,而是讓所有引用都變得可疑。這種特定類型的偽善,導致美德遭到瓦解。

事實是,美國確實有重大利益在於促進自由與公正選舉,雖然偶爾保持沉默是較好的策略。外界固然樂於指出美國歷來言行不一的案例,但推廣民主本就時起時伏,不應成為國務院棄守原則的理由。正是這些價值觀,才讓美國這場自我治理的實驗取得成功。

《華盛頓郵報》社論立場說明:
社論內容代表《華盛頓郵報》社論委員會的集體立場,委員會隸屬意見版,與新聞部門分開運作。

社論委員包括副主編Mary Duenwald與Stephen Stromberg,及撰稿人Robert Gebelhoff、James Hohmann、Megan McArdle、Eduardo Porter與Keith B. Richburg。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