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政府改申請大學資助學額門檻 消息:高才子女須居港滿兩年堵漏洞 設過渡期

近年政府積極搶人才,立法會前廳交流會昨討論人才議題,政府指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近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3年合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人才集聚香港固然是好事,但不少受養子女以自修生方式報讀文憑試,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本港大學,衍生「考試移民」問題。據聞,政府今日將公布修訂申請入讀資助專上學額的資格,包括要求受養人須居港滿兩年。

高才子女以「本地生」報大學 被指分薄港人升學機會

據目前大學聯招辦法(JUPAS),獲入境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證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均視為本地生。自高才通2022年推出以來,子女來港取得受養人身份更便利,來港人才計劃的18歲以下受養人數目去年達5.5萬人。

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近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3年合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
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近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3年合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

 

人才集聚香港固然是好事,但不少受養子女以自修生方式報讀文憑試,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本港大學,衍生「考試移民」問題。
人才集聚香港固然是好事,但不少受養子女以自修生方式報讀文憑試,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本港大學,衍生「考試移民」問題。

 

教育局今年4月曾表示,會檢視「本地生」定義及簽證安排。
教育局今年4月曾表示,會檢視「本地生」定義及簽證安排。

 

教育局今年4月曾表示,會檢視「本地生」定義及簽證安排。
教育局今年4月曾表示,會檢視「本地生」定義及簽證安排。

 

近年越來越多高才通子女不來港,以自修途徑考試再報讀本港大學,影響了本港學生升學機會。
近年越來越多高才通子女不來港,以自修途徑考試再報讀本港大學,影響了本港學生升學機會。

 

香港坐擁5間百強大學,教育是吸引人才一大優勢,近年越來越多高才通子女以自修生方式考文憑試,再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教資會(UGC)資助學位課程,獲取錄機會更大之餘,亦只需付較低學費。不過,現時本港大學只有約1.5萬個資助學額,部分高才通人士未必長期留港發展,其子女卻能以「本地生」身份報大學,被指分薄本港永久居民子女入讀大學機會。

政府今提修訂資格 設來港定居年期

教育局今年4月曾表示,會檢視「本地生」定義及簽證安排,檢討方向包括在居住時間方式設定限制。消息人士透露,政府今日將提出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的申請資格,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申請UGC學位要求。

消息人士強調,高才通計劃讓人才攜同家人來港,原意是避免高才與至親分隔異地,但近年越來越多高才通子女不來港,以自修途徑考試再報讀本港大學,影響了本港學生升學機會,跟政策原意並不一致。事實上,有人才及其子女從未來過香港,不諳廣東話,但人才受養人簽證來港而取得資助大學學額的人數,每年只有數十至百多人,這次調整影響面並不大,但可盡早進入打擊上升趨勢以「防微杜漸」,而來港定居年期的要求並非香港獨有,外地如新加坡和英國也有類似安排。

消息人士:對有意來港家庭影響不大

「考試移民」現象早在大半年前,曾在政圈泛起一陣漣漪,特別是涉及兩地問題,以及福利、教育資源等爭論。消息人士說,已充分聆聽不同意見,相信今次修訂對有意來港發展的家庭不會有大影響,因設有過渡期作緩衝,亦鼓勵人才提早來港,便利他們在港落地生根,而即使未符合居港滿兩年的規定,其實人才仍可攜同子女來港,只是學費較本地生為高。

有政界中人認為,這次調整堵塞了漏洞,回應了社會關注,尤其是廣大家長對競爭加劇、大學學額資源被搶佔的擔憂,展現政府主動解決社會矛盾的決心,保障教育資源可持續性,同時認為真心來港工作、生活的高才,自然會讓子女來港居住、讀書,他們升學權益沒有受到影響,因此是兩全策略。

聶風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