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港人北上消費、食肆結業潮持續,身兼行會成員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前日召開記者會,將矛頭指向勞工成本,聲言若一早輸入外勞,或可避免出現食肆倒閉潮,引來勞工界炮轟。張宇人向來惹火,其言論亦反映部分僱主心態,要盡一切方法壓低成本,不過有政圈人士提醒,外勞爭議在地區已成為基層市民最關注議題,隨時升級成「全港性」矛盾。
建造業及餐飲服務成失業重災區
政府兩年前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同時開放26個工種的外勞輸入,雖然規定外勞人手與本地工人比例上限為1:2,以及工資不可低於行業中位數,但由於有「陰陽合同」、剋扣工資等現象,加上外勞較「聽話」,實際上聘請外勞成本可能較低,導致出現「假兼職、真頂替」、拖延本地人招聘等情況。本港失業率亦緩升至3.5%,建造業及餐飲服務屬重災區,分別達6.8%及6%。
政府亦意識到問題,勞工處上月推出「補底四招」,包括僱主半年內只可申請一次補充勞工、須展示申請公司名稱等;據數字,近兩年勞工處拒絕29宗涉未符合人手比例規定的輸入勞工申請。有官場中人指,本地人就業肯定是優先,但輸入外勞對本地人工作多少有影響,勞福局審批時會較過去「手緊」。





陸頌雄:一味簡單「搵稻草人」攻擊於理不合
工聯會議員陸頌雄表示,建築、餐飲和零售行業受外勞嚴重衝擊是「肉眼可見」,亦有些情況是宏觀失業數據看不到,例如達退休年齡者原本可獲續聘,但輸入外勞後便失去機會,但這不計入整體失業率中。他指只有院舍護理行業,真正嚴重到招聘不到本地人,批評個別商界無視自身結構性問題,不想方法提高服務質素,一味簡單「搵稻草人」攻擊,於理不合。
有經常落區的議員表示,現時擺街站相比幾年前,街坊理性很多,少了無理謾罵,但反映民生困難的意見非常多,外勞議題正是熱門,「10個有9個都係講外勞問題,比起講公立醫院加價多幾倍。」也有人聲淚俱下投訴外勞搶飯碗,令家中長者失去兼職。
輸入外勞地區反響大
有地區直選議員亦指,輸入外勞最直接衝擊基層職位,即使政府反覆講漂亮經濟數據、IPO集資冠全球,「但無意思,基層根本零受惠。」隨着進入選舉周期,市民求助越來越多,認為政府要正視問題。不過有商界人士反駁,基層勞工薪金過去數年升得快,以政府外判清潔工為例,5年間升了足足4成,「邊間公司5年有4成盈利增長?」有時多聘外勞設法減低支出,屬無可奈何,否則無法生存。
民建聯議員顏汶羽建議,外勞與本地工比例應以相同性質職位作計算基準,確保比例符合實際需求,以防有僱主利用不同職位「充數」達標,並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申請配額。至於業主應否減租,他指應由市場自行調節。
食肆人手不足,又是否招呼不周的具說服力理由?有政圈中人認為無必然關係,坊間有出名「罵客」的餐廳仍天天排長龍,笑言飲食界口吻頗似的士業,申請加價時總把「提升服務質素」掛在口邊。
勞資問題是永恆矛盾,若牽涉到普羅市民最根本的生計,恐不利社會和諧穩定。特首本周日落區舉行《施政報告》諮詢會,且看會否有市民就外勞問題當面陳情。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