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狂升5成勝比特幣 機構爭相儲備 推動鏈上經濟如「數字石油」 短期劍指4,000美元

向來被視為加密貨幣「一哥」的比特幣(Bitcoin),雖然本月一度升穿12萬美元關口而震撼市場,但近期升勢明顯有所回落,而且風頭更遭「二哥」以太幣(Ether)所蓋過。以太幣截稿前曾高見3,824.6美元,單月累升逾50%,相反比特幣單月僅累升約10%。究竟以太幣升勢背後原因是甚麼?與比特幣又有甚麼不同?若新手想經ETF投資,又有甚麼選擇?

以太幣 vs 以太坊:基本概念解析

綜合媒體報道,以太幣是以太坊(Ethereum)上的原生加密貨幣,是推動以太坊運作的必備燃料。用戶在以太坊平台上轉帳、執行應用或合約時,都需要用以太幣來支付手續費(Gas Fee)。

至於以太坊(Ethereum)是一個於2015年啟動的開源區塊鏈平台,與比特幣不同,該區塊鏈不僅是為了轉帳和儲存貨幣,更是一個讓「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運作的平台,意味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開發和運行各種應用程式,例如是金融或遊戲等。

返回目錄

以太幣與比特幣的核心區別

作為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以太幣與比特幣存在幾個關鍵差異:

  • 供應上限:比特幣的供應量有著嚴格上限,即2,100萬顆。相反,以太幣沒有固定的供應上限,其流通量會隨着支付手續費銷毀及產出規則調整而自動調節。

  • 產出速度以太幣平均每15秒便能產生一個新區塊,而比特幣則需約10分鐘。

  • 用途不同:比特幣被廣泛視為「數字黃金」,主要作價值儲存。而以太幣則被視為「數字石油」,是驅動以太坊這個全球鏈上經濟體的必要燃料。

返回目錄

近期升勢強勁?三大核心原因剖析

至於以太幣近期升勢強勢,有指背後原因是其「機構時代已經到來」。隨着美國通過多項加密貨幣相關法案,加上市場開始發現穩定幣、DeFi和RWA等創新潛力,以太幣正成為去中心化平台首選,令不少機構競相積累以太幣為長期戰略儲備,貝萊德、摩通和瑞銀也在以太幣上進行建設。

值得留意的是,相對於比特幣被視為「數字黃金」,以太幣則被視為「數字石油」,因其驅動着全球鏈上經濟,同時使其實用性和稀缺性同步提升。此外,比特幣本身不產生任何收益,而以太幣是一種收益型資產,隨着國債收益率下降,機構對以太幣質押的需求將會飆升,因為這些機構希望其資本能獲得實際收益,而目前以太幣質押的實際收益率約為2.1%。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約有170萬枚以太幣(約佔供應量1.44%)被持有在戰略儲備中。加密貨幣分析師Ali Martinez亦指出,以太幣大型投資者在過去兩周內已購入逾50萬枚以太幣。從歷史上看,這種購買行為通常發生在價格大幅波動或生態系統發展之前。

返回目錄

傳統金融接軌:華爾街新寵兒的潛力

Fundstrat Capital首席信息官兼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董事長Tom Lee認為,以太幣現在是華爾街首選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摩通和Robinhood的代幣化計劃均基於以太幣,表明傳統金融正在逐步與以太幣接軌。他又指,目前以太幣持有超過60%的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並預期數字還將進一步增長,如果穩定幣市值如美國財長貝森特所預測般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以太幣的使用量將可能呈現指數級增長。

此外,他更引用了Fundstrat技術策略主管Mark Newton的研究,預測以太幣價格將在7月底前達到4,000美元,年底更有望達10,000美元至15,000美元。

返回目錄

新手如何投資?香港以太幣ETF全攻略

假如投資者希望捕捉以太幣升勢的話,對於新手而言,投資相關ETF為最便捷的途徑之一,其中港股市場就有3隻以太幣現貨ETF,分別為華夏以太幣(3046)、嘉實以太幣(3179)及博時以太幣(3009),管理費介乎0.6%至0.99%,其中以華夏以太幣(3046)每日成交金額最大。同時,港股市場亦有一隻以太幣期貨ETF——FA南方以太幣(3068),主要投資於芝商所以太幣期貨,管理費為1.99%。

至於現貨ETF與期貨ETF最大分別是追蹤資產對象不同,由於期貨合約一般較市價存在溢價,價格波動亦相對大,而且每份合約到期後需轉倉,因此期貨ETF追蹤比特幣價格會出現較大偏差;而現貨ETF亦有部份誤差,但相對而言較細。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