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波士頓市中心高樓規劃持續推進之際,華埠社區卻籠罩在前所未有的陰影之中。市府規劃與發展局(BPDA)最新提出的重劃區計劃中,擬放寬建物高度限制至80呎,已在唐人街引爆房價與租金翻倍效應,令在地居民與小商戶憂心忡忡,不少人形容這是一場即將襲來的「迫遷風暴」。
波士頓華埠土地信託會(CCLT)執行長駱理德(Lydia Lowe)日前在華人前進會(CPA)辦公室主持社區說明會,與多位居民深入討論市府重劃計劃對社區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她指出,市府的提案將商業區建高上限從現行的55英尺放寬至80英尺,「這正助長了投資客與開發商的炒地風潮。」
她以夏里臣(Harrison Ave)大道84與86號的四、五層樓建築為例,目前市值約450萬美元,但業主已與開發商達成900萬元的買賣協議,「等於價格翻倍,這絕非偶然,而是因為大家都在賭未來可以蓋得更高、更密、更貴。」
根據CCLT的觀察,過去數月已有多筆類似交易發生,一旦開發商掌控土地,將迅速推升周邊租金與地價,使目前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小型商戶與低收入住戶首當其衝。
小店面臨「高租驅離」命運
在上述建物經營為食家(Double Chin)與包包亭西餅(Bao Bao Bakery)的餐飲業者陳女士(Gloria Chin)對此表示極為無奈。「房東直接開口要求從1萬4000元的月租提高至2萬5000元,如果不同意,就要我們搬走。」
她指出,這樣的租金只有如星巴克、Shake Shack這類連鎖品牌能負擔,「但唐人街應該是屬於在地人、社區家庭的,而不是企業林立的商業區。」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華埠並非個案。根據唐人街社區組織資料,自2023年以來,已有超過15家小型商家因租金暴漲或開發壓力被迫遷移。
工薪階級社區的存亡戰
駱理德指出,華埠是波士頓歷史最悠久的工薪階級移民社區之一,這裡的家庭、小商戶、長者與新移民構築出緊密的社會網絡與文化認同,「一旦大規模開發啟動,將會徹底瓦解這個結構。」
住在86號樓上層公寓的一位租戶表示,自己英語能力有限,只能依賴華埠的中文環境生活與工作,一旦被迫搬遷,恐怕無法適應其他社區的生活成本與語言環境。「我已在這住了十幾年,現在卻好像被趕出去一樣。」
雖然BPDA回應表示,未來的草案將吸收社區回饋並作出相應修訂,「社區意見在修訂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對於華埠居民而言,這樣的承諾仍顯得蒼白無力。
「曼哈頓化」的陰影逼近
整體重劃區草案不僅影響華埠,也涵蓋整個波士頓市中心。在最新草案中,市府計劃將部分區域的建物限高提高至700呎,引發居民憂慮波士頓將「曼哈頓化」。唐人街作為鄰近市中心的核心區域之一,難免受到波及。
更讓人擔憂的是,開發商可透過「計劃開發區」(PDA)申請豁免高度限制,讓原本應受到保護的歷史街區也無法倖免於超高樓的陰影之下。
1990年制定的《麻州陰影法》雖規定市區公園應享有陽光權,但自2017年以來已有多起豁免先例,讓人質疑法令的有效性。
陳女士也指出,過去兩年已有多家連鎖品牌進駐唐人街,包括珍奶、火鍋與日式拉麵店等,逐步取代了原本的本地老字號。「外表看起來還是亞洲文化,但裡面的人、經營方式、價格,都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了。」
面對迫遷與租金上升的危機,BPDA強調其草案中已有「20%可負擔住宅」的規定,並簡化小型商家申請流程,試圖讓新舊社區共存。波士頓唐人街還有像波士頓洪門緻公堂、紐英崙李氏公所這樣的歷史性建築,在新一輪的房價上漲潮中,這些歷史悠久的僑團是否還可以把會址設在唐人街,也讓人擔心。
但社區工作者指出,開發商往往以「支付替代金」方式規避興建可負擔住宅的義務,「結果這些資金進了住房基金,但高樓林立的黃金地段,依舊是有錢人住、有錢人買。」有居民直言:「我們不要基金,我們要的是實際的可負擔房屋。」
目前,這份具有爭議的草案已進入程序倒數階段。7月將由BPDA委員會進行表決,8月送交波士頓區劃委員會,9月則可能由市長吳弭最終簽署定案。社區內部也正積極組織力量應對。一家唐人街老餐館的櫥窗上貼出標語:「保存我們的陽光」,訴求不僅是建築的陰影,更是防止歷史與文化在開發壓力下黯然退場。

華埠泰勒街有很多社團組織和餐廳。 李強攝

位於夏利臣大道的包包亭與為食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