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努力」還是「運氣」?|細說燊語

文:曾維燊
圖:AI生成

當你回顧自己的人生成就,你會歸因於自身的努力、才華,還是承認當中亦有幸運成份?一條在疫情期間爆紅的標題揭示了人類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近一半男人表示自己負責大部分在家教學,但只有三個百分比的女性認同」

這不僅是性別觀感差異的笑話,更點出了一種深層心理機制 —— 人普遍高估自己對事情的貢獻,低估他人的參與;不論是合著論文、分擔家務,甚至承擔爭執責任,所有加總起來的比例幾乎都超過100%。原因並非人們故意誇大,而是我們只能清楚記得自己付出的那一份,對於別人的付出,往往視而不見。


覺得自己做得多?記憶與偏差

5位作者一起寫一份學術論文,你問他們:「你覺得自己完成了多少比例的工作?」你其待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每人都佔兩成,但正常的話都會其待5人的總和是百份之一百。但研究人發現,當所有受訪者的回答加總後,平均總和竟高達140%

不只是學術圈。當夫妻被問到「你做了多少比例的家務?」答案的加總也幾乎總是超過100%。

最有趣的是,即使是負面情境也出現同樣模式。你問一對伴侶:「你們有百分幾的爭執是由自己引起的?」或「為家庭製造混亂?」兩人的答案加起來,還是超標。

這不是因為人們在撒謊或誇大。事實上,他們可能比想像中還誠實 —— 因為這樣的偏差,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感知太強烈,而對「他人」的記憶過於模糊。

你清楚記得昨晚是你洗了碗,早上是你倒了垃圾,你還在下班途中順道買了晚餐。這些細節,你都經歷、思考、感受過。但對方做了什麼?你沒親眼看到,也不會花時間重構細節 —— 於是,你自然地高估了自己的貢獻,低估了別人的角色。

這種心理偏差不止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伴侶、同事與朋友,更影響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當我們過度聚焦於自己所做的事,便容易產生「我全靠自己打拼上來」的錯覺,進而忽略了社會環境、他人扶持,甚至是運氣這個難以量化但絕對存在的變數。

這種「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是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智機制。它讓我們對自身角色產生錯覺,也讓我們傾向把成就全歸功於自己,忽視外界的影響。

在這樣的現象之下,一個人的成功,也許未必來自比別人更努力,而是比別人更記得自己的努力


🎯「成功靠自己」的迷思

在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時代,「努力就會成功」這種說法深入人心。但來自科學頻道 Veritasium 的創作者在一段影片中指出,運氣對於人生的重要性,遠比多數人願意承認的要大得多

以職業冰上曲棍球員為例,統計顯示,有多達四成的頂級球員出生在一月至三月,而第四季出生的比例則只有一成。原因並不神秘:在以年初為分界的青少年聯賽中,早出生的孩子普遍身形較大、體能較強,獲得更多比賽和訓練機會,優勢一層疊一層,最終形成不可逆的差距。

但球員在成功的時候,總是會說自己的努力得到成果,有多少會感謝自己幸運,在一月至三月出生?


🧪 模擬實驗:當「運氣」只有5%

一個模擬 NASA 太空人甄選的模型。從 18,300 名申請者中取 11 人,把太空人的資訊輸入,包括實力、學力、練習時間、體能,還有運氣。結果顯示,入選者都是靠……你猜對……運氣。入選者平均「幸運分數」高達 94.7 分。

換言之,即使運氣只占總分的 5%,若去除這一部分,原本被錄取的 11 人中,有 9 至 10 人會被完全替換


🎩 成功者眼中的世界,真的公平嗎?

不少成功人士,包括政治領袖與商界精英,普遍相信自己的成功來自努力與才華。這種觀感並不奇怪,因為他們親身體驗的是「努力→成功」的過程,但卻從未經歷過「努力→失敗」的版本。

thephantomofthenegative
消極之鬼 IG page

這種選擇性經歷形塑了一種倖存者偏誤,讓成功者低估運氣的角色,進而合理化社會的不平等,認為貧窮是懶惰、不才的結果。他們因此更少行善,更少願意回饋社會。


🎁 幸運讓人成功,也讓人成為更好的人

認清自己所受的幸運,不但讓人更接近真相,也讓人更有同理心。從維持公共資源、到改善社會制度,都需要成功者意識到:他們不是孤軍奮戰,更站在了運氣的肩膀上。

🧭信自己,也要記得幸運

哪麼再「努力」都不如「祈禱」嗎?非也。

筆者不是叫大家依賴運氣去爭取成功,努力也許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注定失敗。

「要成功,你得相信一切由你掌控,但也要知道,這不是真的。當你成功時,請記得運氣的角色,並盡你所能,把幸運帶給別人。」

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努力與才華缺一不可,但 運氣,始終是決定誰最終脫穎而出的那一絲關鍵。

@star_orange_X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