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QED裁員15%應對財赤

灣區公共廣播機構KQED周二宣布裁員45人,另有12人接受自願離職方案,合共裁撤員工57人,佔總人數約15%。裁員波及各部門,以內容製作人員最多,並解散數碼影片團隊、大幅縮減教育部門。此舉旨在應對1,200萬元赤字與聯邦資助縮減的風險。

據KQED報道,這是KQED五年來第三度裁員。總裁伊錫(Michael Isip)表示正面對「前所未見的不確定性」,有必要調整架構以維持穩定。他預期裁員可削減約九成赤字。除人事變動外,KQED自今秋起將暫停為員工供款退休帳戶並凍結薪資調升,惟工會已表明需先協商。

裁員後KQED人手由369人降至312人,另有10個職位空缺不再填補。離職高層包括營運長米勒(Maria Miller)與多元共融長亞布拉姆斯(Eric Abrams),伊錫稱為雙方協議下的「適時轉變」,並否認與特朗普政府打壓DEI政策有關。

教育部門受創最深,13人中裁撤8人,影響K-12教師課程與青年參與活動,八年來的「青年接管」計劃亦將終止,但「青年媒體挑戰」仍會保留。執行總監柏加(Michelle Parker)坦言:「這對部門是沉重打擊。」

數碼影片團隊由13人縮減至2人,高成本節目將縮編。KQED未來將把影片製作分散至各節目組。編輯總監托文-林賽(Ethan Toven-Lindsey)形容,轉型重點為「加強地方新聞,提升長遠可持續性」。

KQED財政困境源於擴張與收入停滯。2013至2018年期間,機構增聘60人並擴充教育與新聞團隊,當時靠4,500萬元募款及9,400萬大樓翻新支撐發展。惟收入未如預期增長,八年間收入年增率僅3.2%,支出則達4.7%。KQED自2022年起赤字營運,原預期至2027年恢復平衡,惟經濟波動打亂計劃。董事會主席卡巴昆托(Jennifer Cabalquinto)指出,企業贊助與基金會資助下滑,加上聯邦撥款或被撤,是「雙重打擊」。本報訊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