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攻擊聯儲局 比你想像更嚴重
將聯儲局政治化,恐動搖通脹預期,推高借貸成本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美國聯邦儲備局享有的政治獨立性,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中央銀行能根據經濟狀況而非政治考量作出決策,一直被視為美國重要資產。然而,總統特朗普正一步步破壞這項制度,對國家經濟與其自身施政目標皆構成威脅。
過去數月,特朗普多次要求聯儲局減息,但均未成功。近來,白宮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的攻擊變本加厲:預算顧問沃特(Russell Vought)在社交平台批評鮑威爾「嚴重失職」,而房屋金融署署長普爾特(William J. Pulte)更指控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時作偽證。至於特朗普本人,亦於本週一公開辱罵鮑威爾是「蠢人」、「呆瓜」,令美國損失巨大。
若特朗普動用職權解僱鮑威爾,雖屬小概率事件,卻可能立即引爆金融市場動盪:投資者恐對聯儲局堅守經濟原則的能力失去信心,撤出美國資產,債券市場恐陷混亂,美元或將大跌。
即使特朗普讓鮑威爾任期自然屆滿至明年五月,他依然可能進一步政治化聯儲局。特朗普已暗示,下任主席必須願意降息才能獲任命。這樣一來,無論接任人選是 Bessent、Warsh、Hassett 抑或其他人,市場都會預設其立場已被政治化。
即使新主席並未完全屈從特朗普意願,只象徵性地減息0.25厘,也可能引發劇烈反應。市場可能判斷這並非出於經濟數據,而是政治壓力,並擔憂聯儲局未來難以果斷應對通脹。
結果,通脹預期可能升至3%甚至4%,遠超聯儲局原訂2%的目標。根據最新數據,美國六月份的消費物價按年上升2.7%,高於五月的2.4%,顯示特朗普加徵關稅已開始波及整體經濟。
通脹預期會影響實際通脹。如果民眾預計價格將上升,便會加快消費,避免儲蓄貶值;企業亦可能預先加價或與工人簽訂較高的薪酬合約,形成惡性循環。此時若聯儲局因政治壓力而無法迅速加息,就更難遏止物價上揚。
即使特朗普成功任命一位聽命於他的聯儲局主席,也不代表能立即刺激經濟。原因是:一位過分政治化的主席將難以取得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其他十一位成員的信任。為捍衛聯儲局聲譽,其他委員或會反其道而行之,在應當減息時選擇按兵不動。
再者,減息只有在能刺激借貸時才會推動經濟。家庭消費與企業投資多與長期國債息率掛鈎,而非聯儲局設定的短期利率。理論上,短期減息會令長期息率下降,降低借貸成本。但若市場認為聯儲局只是為政治服務,將擔心通脹加劇,從而要求更高的長期回報。
這正是土耳其的寫照。在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期間,土耳其中央銀行將基準利率由19%下調至14%,但同期10年期國債息率卻由17%飆升至23%。投資者憂慮土耳其貨幣政策失控,紛紛要求更高利率作補償,結果反令融資成本上升,抵銷了減息效果。
政客並不適合掌控貨幣政策。面對選舉壓力,他們往往傾向短期刺激經濟,即使代價是未來的增長乏力。(看看特朗普預算案如何令國債暴增即可一目了然。)獨立的中央銀行正是為此而設:基於經濟原則而非選舉周期作出長遠決策。
如今,特朗普正威脅破壞這套制度。若下一任主席唯命是從,未來的總統也會要求同樣忠誠。一旦聯儲局公信力永久損毀,受害的不止是金融市場上的富豪,美國普通家庭也難逃其苦果。
本文為《華盛頓郵報》社評,代表該編輯委員會的立場。成員包括副主編 Mary Duenwald、Stephen Stromberg,以及 Robert Gebelhoff、James Hohmann、Megan McArdle、Eduardo Porter、Keith B. Richburg 等人。
以上翻譯內容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