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世俱盃難掩尷尬

世俱盃部分比賽場次的現場觀眾少得可憐。路透社

國際足聯(FIFA)最初設想將世俱盃打造成如同世界盃賽一般的最頂級賽事,可事實證明,即便是擁有海量獎金、以及俱樂部和球星的鼎力配合,原本缺少歷史底蘊的賽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世俱盃兩場半決賽和決賽接連在紐約大都會人壽體育場舉行,FIFA在開賽前突減價促銷,降價幅度超過97%。這是為何?今年的世俱盃是改制擴軍後的首屆比賽,在也是明年美加拿墨3國聯辦世界盃的前哨戰,與多數體育賽事類似,採用動態門票價格機制。簡而言之,即不設標準票價,而是依據門票的熱銷程度等因素,動態調整價格。

動態票價策略可讓主辦方在兼顧上座率的情況下最大化門票收益,可臨近比賽前的大幅度的降價,說明比賽對球迷的吸引力難以配得上高票價。

本屆世俱盃至今戰罷62場,平均每場觀眾數36300人。從平均每場觀眾人數來說,成績不差。問題是,冷門比賽的觀眾人數實在太少,如小組賽階段,韓國蔚山現代VS南非馬姆洛迪日落僅3412人觀看,多蒙特VS蔚山現代也只有8239名觀眾。

美國體育場觀眾席巨大,車路士對陣洛杉磯FC的小組賽有22137人在現場觀看,但主辦比賽的阿特蘭大馬賽地體育場有超過7.3萬個坐席,因此觀眾席顯得空空蕩蕩。本屆比賽至今只有55%的上座率,如何填滿巨大的觀眾席一直是令FIFA頭痛的問題,這才有了大促銷。

相比之下,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平均觀眾人數為53191人,平均上座率96.3%。美加墨三國聯辦的世界盃明年即將舉行。由於世界盃擴軍到48支球隊,冷門比賽不在少數,美國主辦比賽的11座體育場觀眾席數最少也有超過6.5萬個坐席,屆時如何填滿觀眾席又會是讓主辦方頭痛的問題。

當然,世俱盃不同於世界盃,雖然之前已舉辦20屆,但今年才以全新賽制登場,從上屆7隊擴軍到32支。主辦方還準備了10億美元巨額獎金,其中冠軍球隊可到1.3億3美元。相比上賽季歐冠的23億美元總獎金和1.75億7美元冠軍獎金已相去不遠。值得指出的是,歐冠奪冠須要出戰13場比賽,世俱盃只須踢7場比賽,每場比賽的獎金反而更高。

如此巨額獎金,FIFA想的是如同賽事名稱一樣,將世俱盃打造成如同世界盃賽一般的最頂級賽事,在獎金誘惑下,頂級俱樂部和頂尖球星表現得十分賣力。可事實證明,即便是擁有海量資金,擁有俱樂部和球星的鼎力配合,原本缺少歷史底蘊的賽事不可能擁有堪比歐冠乃至世界盃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正如競技網評論文章所寫:「世俱盃2023年在沙特舉辦的上屆比賽還只有一個主辦城市,七支參賽隊伍。短短兩年間就擴軍到32支球隊,11個主辦城市。如果換做是商業或文化背景去想像,這就像是一家餐館從一家店立刻擴充到20家連鎖店。一個家族企業還沒跨國經營,就已經全球化布局了。這樣的突變讓人困惑,非常奇怪。這項賽事也是一樣,憑空躍升的野心和模糊不清的規模令人摸不著頭腦。」

不知明年的世界盃擴軍到48支球隊後會不會也是類似局面,明年世界盃也是動態票價,球迷有必要太早提前購票嗎?畢竟跳樓價促銷後,FIFA至今沒給提前高價買票的球迷一個明確說法。

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