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10萬元車蝕1.6萬 「賣得越多蝕得越慘」 內地汽車經銷商恐需淘汰一半

長三角四大汽車經銷商協會近日向車企發出聯名信,揭露經銷商面臨的困境,包括庫存壓力突破警戒綫、現金流危機加劇、銷量斷崖式下滑等,並呼籲停止變相讓經銷商蝕本賣車。全國工商聯數據顯示,目前經銷商平均每賣出一輛1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車就要虧損1.6萬元,行業整體陷入「賣得越多蝕得越慘」的惡性循環。多間車企雖承諾改善返利政策,但業界警告,全國3萬間經銷商恐需淘汰一半才能恢復盈利。

長三角地區四大汽車經銷商協會聯名發聲,直指車企現行政策嚴重影響經銷商生存。信中直指,問題核心在於車企單方面制訂不切實際的銷售目標,強制攤派任務,且缺乏有效的協商機制,導致經銷商經營壓力倍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27.5%的4S店能夠完成或超額完成車企派發的銷量計劃,其餘72.5%的經銷商均未能達標,其中16.3%門店完成率在90%至100%之間。這種銷售壓力直接導致庫存積壓問題惡化。

逾7成未達車企銷售目標

四大協會針對長三角經銷商的專項調查發現,目前豪華品牌平均庫存已達1.8個月銷量,個別品牌更高達2.7個月;國產品牌情況更為嚴峻,普遍囤積2個月以上銷量,最嚴重者甚至達到4個月;合資品牌庫存也多數超過1.5個月,遠高於國際公認的0.8至1.2個月健康水平。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邢海濤指出,當前汽車行業經銷商GP1(進銷差毛利率)平均水平已跌至負16%,意味經銷商每賣出一輛售價10萬元的車,實際將虧損1.6萬元。邢海濤強調,「這種價格倒掛現象,直接導致絕大多數經銷商無法通過賣車實現盈利。」。

即使計入車企的返利,全行業的GP2(第二層毛利率)平均水平也僅為負4%左右。北京某經銷商負責人表示,現在賣車根本不賺錢,經銷商主要依靠售後服務、保險返利和汽車裝飾等周邊業務維持營運,但這些業務利潤空間非常有限。

更令經銷商困擾的是返利兌現問題。邢海濤表示,部分品牌的固定返利周期已超過180天。金陽光集團董事長劉昕更透露,某歐系豪華車企拖欠每間4S店數千萬元返利,嚴重影響經銷商資金周轉。基於以上種種,長三角協會呼籲,取消「一刀切」銷量目標,並改善返利政策,將返利兌現周期縮短至30內。

汽車行業經銷商GP1(進銷差毛利率)平均已跌至負16%,即經銷商每賣出一輛售價10萬元的車,實際虧損1.6萬元。
汽車行業經銷商GP1(進銷差毛利率)平均已跌至負16%,即經銷商每賣出一輛售價10萬元的車,實際虧損1.6萬元。

 

返利政策模糊 經銷商互相撕殺

事實上,在多部委密集發聲整治汽車「內捲式」競爭後,多間車企已陸續就經銷商經營困境作出承諾。比亞迪承諾「不再壓貨」,並設立庫存預警線,一旦4S店庫存超標即停止工廠發貨。廣汽集團則攜旗下5大品牌宣布,確保兩個月內完成經銷商返利。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透露,寶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等5間車企亦跟進類似返利承諾。

不過,重慶百事達汽車集團執行董事長楊奕指出,返利縮短雖是好事,但存在操作模糊空間:「部分車企將返利撥入『返利池』,而非直接現金到帳,細節仍需釐清。」他直指經銷商困境根源,在於車企早年盲目擴張網點,另外投資主體也過度分散,「廠家風險降低了,但經銷商卻要互相廝殺」。

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汽車4S店達32878間,較2014年暴增近萬間。但同期乘用車銷量僅從1970萬輛微增至約2000萬輛(扣除庫存),形成「僧多粥少」局面。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分析,目前門店數量嚴重過剩,「多數4S店日均賣不出1輛車,根本無法覆蓋成本」。

儘管2024年經銷商數量首現2.7%負增長,張翔認為淘汰速度仍不足:「未來兩年僅減少三分之一的門店還不夠,至少需要一半門店關閉、破產或停業,剩餘的經銷商才能夠存活並實現盈利。」

記者 梁秋夢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