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合規化 從此一帆風順?|林小珍

近期環球金融市場最熱門的關鍵字,一定是非「穩定幣(Stable Coin)」莫屬。由五月份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六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於上海的陸家嘴論壇,首度提及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體系發揮作用, 以至美國國會通過監管穩定幣的《天才法案》,可見不論本地、國家以至國際都希望把握這類新興資產的發展機遇,究竟這塊新出現的肥肉有多和味呢?立法監管過後,穩定幣市場又是否從此一帆風順呢?

穩定幣非新鮮事 CBDC未及民間

為照顧對穩定幣不太了解的讀者,容許筆者在此用較為淺白的文字解釋一下。「穩定幣」是指以加密保護數碼形式(目前主要是區塊鏈),與一種或多種法定貨幣(例如美元、人民幣和港元)價值掛鉤的數碼資產,可以用作商品或服務交易、投資及償還債務。可以簡單看成為由私人機構發行的數碼貨幣,在主流的監管框架下,發行穩定幣需要有所掛鉤的法定貨幣作為儲備資產,讓持有人可以將穩定幣贖回,換取法定貨幣。

穩定幣並非近年才出現,美元穩定幣的先驅Tether(USDT)早在2014年已經面世,而由Circle發行的USDC則在2018年首度發行。不過,穩定幣的規模在過去幾年急增,由2020年的市值50億美元,到今年三月已經高達2350億美元,當中美元穩定幣佔比高達99.8%。

其實各國政府及央行一早已經開始探討貨幣數碼化,但由官方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 在技術和應用場景上,發展速度不及民間。眼見穩定幣越趨普及,各地政府只好接受穩定幣的發展,制定相關監管制度,保障市場參與者。

各國冀借穩定幣「插旗」數碼世界

當美元作為國際貿易及資本市場主要貨幣的地位受到動搖之際,特朗普看準交易數碼化的契機,借助美國在穩定幣市場的領先地位,將穩定幣正規化,希望藉此在數碼化貨幣的領域上搶佔先機,將美元壟斷交易及結算的情況帶到去數碼世界,從而鞏固美國的國際地位。

當然,中國不能眼白白看著美國在數碼貨幣領域如入無人之境,將多年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付諸東流。畢竟一國貨幣能夠主導國際貿易及資本市場交易,對國力以及金融市場發展都帶來龐大效益。礙於中國的市場環境,推出穩定幣必須非常審慎,而香港今次比美國更早就穩定幣規管立法,正好擔當國家的試金石。

下一步︰探討應用與經濟影響

然而,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穩定幣發展成功,監管框架只是第一步,當發行人能夠合法發行穩定幣後,還需要有實際的應用場景,當中包括零售交易、貿易支付、證券交易和融資。金管局設有穩定幣「沙盒」,推動應用場景測試,但應用是否得到市場受落,變成有利可圖的業務,還是很視乎香港在金融和貿易方面的發展,如果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褪色,穩定幣發展亦會舉步維艱。

另一個考驗穩定幣發展的,是它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美國為例,聯儲局慣常會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調整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調節經濟,例如早幾年大幅減息和量化寬鬆(QE)刺激疲弱的經濟。如果穩定幣取代法定貨幣成為交易主流,央行調節貨幣供應的能力會否大減,貨幣政策效果會否被淡化,或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傳導到實體經濟呢?可能連經濟學家都未必能夠在一時三刻解答。假設香港繼續維持聯繫匯率,兩地穩定幣的發展如何影響貨幣政策,變數就更加多。這些都值得政府、金管局和學者深入探討。

林小珍

相關文章:飲食業單靠創新有出路?|林小珍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