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處「不確定性新時代」 法巴料中國競爭力擴大 寧德上市完善港股版圖

法國巴黎銀行亞太區宏觀研究統籌總監兼亞太區股票及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指出,全球電動車市場正處於「不確定性新時代」,但中國憑藉技術創新與供應鏈優勢,競爭力持續擴大。他指出,寧德時代(3750)上市,將彌補港股硬件科技板塊不足,並逐步完善產業鏈投資版圖。

今年全球銷量料達2,300萬輛

法巴預測,基於基準情景,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達2,300萬輛,2,030年有望翻倍至4,700萬輛。​該行指,若出現中、美、歐貿易關係緩和的樂觀情景,2030年銷量或增至5,800萬輛;反之,若貿易摩擦升級,銷量可能降至4,000萬輛。

近期貿易戰影響電動車市場,包括美國對進口車徵收平均25%關稅,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21%關稅。法巴Exane全球汽車業研究部主管Stuart Pearson表示,行業參與者正抓住中美90天窗口期搶運貨物,貨運訂單量激增,力爭在關稅風險升級前擴大海外庫存。

彌補港股硬件科技板塊不足

香港機遇方面,呂成表示,在中國電動車全球化進程中,香港憑藉開放型資本市場優勢,成為企業融資與品牌升級的重要樞紐,而寧德時代(3750)本周登陸香港股市,吸引全球投資者關注。他指,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明確鼓勵企業「走出去」融資,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窗口,正發揮關鍵作用。

呂成續指,電動車本質是「移動智能設備」,其供應鏈涵蓋電池、自動駕駛等高科技環節,與香港科技板塊形成戰略協同,而目前恒生科技指數偏重互聯網服務,電動車企業上市將彌補硬件科技板塊不足,優化市場結構。他舉例指,當頭部電動車企業的成功上市,有望形成「正向循環」,吸引更多供應鏈企業來港上市,如電池製造商、智能駕駛技術商等,完善產業鏈投資版圖。

歐洲電動車產業鏈趨「中國化」

Stuart Pearson指出,面對貿易壁壘,中國車企相繼在歐洲落戶子工廠,以「產地換市場」抵消關稅影響,這種轉變不僅是應對貿易摩擦的被動調整,更是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戰略選擇,即通過與歐洲企業合資合作,中國車企正推動歐洲電動車產業鏈的「中國化」。

Stuart Pearson提及,全球汽車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中國與歐洲分別閒置約1,600萬輛和數千萬輛產能,但區域化趨勢下企業仍在擴建產能,短期內行業未必出現整合,而技術合作與資源共享將成為維持規模經濟的主要途徑。

中國車企加速攻佔高端電動車

對於成本變化,法巴指出,從區域市場看,中國已率先實現純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成本持平,推動電動車滲透率領跑全球;歐洲市場則因缺乏多個小型經濟電動車種,存在明顯供給缺口,預計2028至2029年短續航車型達到成本平價後,將激活自疫情以來長期低迷的小型車市場。該行續指,美國市場由於消費者偏好長續航車型,預計成本平價時間延至2030年代,但家庭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為電動車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市場競爭看,中國車企正加速攻佔高端電動車領域。Stuart Pearson表示,德國車企在中國高端燃油車市佔70%份額,但在高端電動車市場僅佔7%,中國品牌在智能駕駛配置、長續航技術等,憑藉同價位優質產品逐步蠶食份額。他認為,中國緊湊型電動車以歐洲品牌70%至80%的價格優勢,彌補當地小型車市場空白。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