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知識產權保護與中美科技之爭|陳新燊

「好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竊取」(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這句話揭示了創新的本質:「技術進步往往始於模仿,通過再創造實現突破」。如今,這一過程已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驅動力。美國憑借「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主導互聯網、mRNA疫苗等領域;中國則以「從一到百」的高效執行力推動電動車、5G等產業規模化。圍繞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的爭議不斷升級,成為兩國博弈的關鍵。

隨着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其在無人機、機器人、量子通信、電車、電池技術及中藥材提取物等領域的全球競爭力顯著增強。而美國第一個真正可能的競爭對手,唯一擁有必要規模的製造業、消費市場和科學人才的國家,這就是是中國。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標準制定,已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的重點。202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標誌着知識產權治理邁向新高度。同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積極參與ISO等國際組織,顯著提升全球影響力。

歷史表明,模仿是美日崛起的重要路徑。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因制度與文化差異形成複雜互動。如何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促進技術共享,將是未來全球創新生態的關鍵。

一、創新中的模仿根源

創新常始於模仿。19世紀,美國借鑒英國火車頭設計,建成橫貫大陸的鐵路系統,為工業化奠定基礎。二戰後,日本通過許可生產吸收歐美汽車技術,豐田以精益製造超越美國通用汽車,於2008年成為全球最大車企。喬布斯的「竊取」哲學頗具啟發:蘋果Macintosh圖形界面雖受施樂啟發,但通過重新設計用戶體驗,開創了個人計算新時代。

專利制度自1474年誕生於威尼斯,旨在平衡原創保護與知識擴散。20世紀初,無線電標準之爭加速了通信技術演進。這些案例表明,模仿不僅是創新起點,更是技術擴散與產業升級的催化劑。當前,中美在知識產權與標準上的分歧,應基於合理借鑒與適度保護的原則解決,以促進全球科技進步,而非構築壁壘。

二、美國「從零到一」與中國「從一到百」

美國在「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上佔據優勢。2024年,美國研發投入約7,200億美元,依托NIH、MIT等頂尖機構,催生互聯網、mRNA疫苗等突破。2023年,美國風險投資總額達2,100億美元,吸引全球40%的外籍STEM博士,產出佔全球高被引專利的42%。

中國則擅長「從一到百」的規模化應用。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約4,200億美元,專利申請量達190萬件,在電動車(全球市場佔比65%)、5G基站(部署率70%)、高鐵(總里程4.8萬公里)等領域領先。在無人機(全球市場佔比82%)、工業機器人(銷量佔比52%)、量子通信(建成全球首條2,000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等方面,中國技術實力躋身前列,展現出趕超態勢。

中美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競爭不僅關乎技術領先,更涉及國家安全與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塑。然而,中國在芯片等核心技術上仍受制於國外巨頭,中美貿易戰凸顯「核心技術買不來」的緊迫性。兩國在產業鏈上形成互補:特斯拉(Tesla)上海工廠2024年產車80萬輛,國產化率達50%;華為5G基站仍依賴部份美國芯片。文化差異也塑造了競爭格局:美國個體主義鼓勵自由探索,中國集體主義支撐「舉國體制」,兩者共同構成科技創新與合作的複雜圖景。

三、中美知識產權與經濟轉型

知識產權爭議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美國指責中國存在系統性侵權,估算年度損失高達2,500億美元,並批評合資企業強制技術轉讓。2024年,中國查處知識產權案件70.2萬件,AI專利佔全球58%,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按年增長16%,量子通信相關專利佔全球55%。國家知識產權局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新增數百名審查員,聚焦無人機、機器人、量子通信、電車人工智能等領域。

通過「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中國積極回應美方「侵權」指控,強調「證據不足」。歷史上,美國、日本也曾被指「抄襲」,但中國因市場規模與政策導向,爭議更為突出。提升知識產權審判透明度與保護力度,是中國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四、標準化之戰:誰掌握規則,誰掌控未來

標準決定市場控制權。正如業界所言:「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國家競爭亦遵循此理。

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技術標準不僅是產業主導權的象徵,更是地緣政治格局的塑造工具。中美在5G、AI、量子通信等領域的標準之爭,深刻影響未來市場規則與技術治理。

以5G為例,2024年華為持有37%的標準必要專利,美國企業合計佔比21%。藍牙標準由美國主導,而中國「標準2035」計劃正挑戰美國在通信領域的傳統優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在ISO框架下提交18項提案,佔資產管理、信息安全、數據質量等領域總量的15%,顯著提升話語權。然而,美國通過出口管制和歐盟合作,試圖限制中國標準影響力。

標準之爭本質上是專利許可費與技術治理權的博弈。面對技術割裂風險,中國需推動多邊協商機制,依托ISO聯合制定AI倫理、數據治理、量子通信安全標準,以構建公平、包容的全球技術秩序。只有在開放合作框架下,標準制定才能服務於全球創新,而非淪為地緣政治工具。

五、技術治理與合作路徑

知識產權保護與標準制定需在激勵創新與促進共享間尋求平衡。美國應優化專利商業化機制,降低訴訟成本,通過WTO推動全球知識產權執行機制完善。中國需持續提升司法透明度,力爭將專利侵權勝訴率大幅提高。國家知識產權局擴編為此提供保障,尤其在無人機、機器人、量子通信、中藥材提取物等新興領域,專利審查與保護能力至關重要。

國際合作是化解矛盾、構建共贏格局的關鍵。借鑒歐盟聯合研發模式,中美可通過WIPO建立「專利審查高速路」,縮短跨國專利審批周期至12個月以內。2023年華為與高通的5G專利交叉許可協議、Tesla開放電池專利等案例,為技術共享提供示範。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在ISO資產管理與數據標準領域的跨國協作潛力,為未來合作奠定基礎。

若無合作,知識產權與標準之爭將導致全球創新體系碎片化,損害各國利益。

結論:中美應在競爭中尋求合作

模仿自古以來是創新的重要路徑。美國憑借「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引領前沿科技,中國以「從一到百」的高效執行力,重塑全球市場。

中國經濟正加速向創新驅動轉型,知識產權保護與標準制定能力顯著提升。國家知識產權局升格與標準化研究院在ISO的積極參與,標誌着中國創新治理體系的全面升級。

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之爭,既是技術創新的體現,也是權力博弈的縮影。量子通信因其「絕對安全」屬性,成為全球安全與經濟格局的關鍵變量。盡管中美在文化與政策理念上存有差異,中國創新實力的崛起正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與全球治理的深度融合。

面向未來,中美應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共建開放、包容、可持續的全球創新生態,共同塑造人類技術發展的未來。

陳新燊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

相關文章:美元霸權:短期無可替代的全球貨幣困局|陳新燊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