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暫時停火眾商家喜憂參半

屋崙港的貨櫃箱。美聯社資料圖

本報記者蘇婕雅三藩市報道

美中兩國5月12日達成為期90天的臨時關稅減免協議,美方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原先的145%降至30%,中方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由125%降至10%。協議將自5月14日正式生效,為雙方提供進一步談判的窗口期。儘管這項協議被視為緩和貿易戰的重要突破,但其臨時性與先前高關稅造成的供應鏈斷層仍令商界憂慮。

東方食品商會理事周曉濱表示,145%關稅實施期間到港的貨品已無法獲得退稅,「例如價值10萬元的貨物,徵稅10萬5千元,整體成本就是20萬5千元,因此售價只能將總成本平均分攤到每件商品上。」他指出,當時許多進口商被迫取消訂單,貨運停滯,如今儘管稅率下調,但中間出現的貨運空窗將導致短期貨源吃緊,「就像疫情時期,無人消費、無訂單、無航運,一旦市場重啟,貨架就會空一段時間。」

美國中藥聯商會會長劉源凱指出,中藥行業超過八成半的原材料依賴中國進口,難以轉往其他地區,面對高關稅,許多業者不敢輕易下單,甚至考慮轉行,「若不是非進不可,大家都不敢下單,有些甚至準備關門轉行。」他坦言,這次減稅消息暫時緩解壓力,但業界對未來是否延續仍持審慎態度。

在零售層面,雜貨店經營者劉女士得知減稅消息後表示,「下一批貨肯定會降價,大家皆大歡喜。」正在店內購物的羅小姐亦興奮表示,有個「中國胃」的她最近正苦於買不到熟悉口味的零食與餅乾,如今可望恢復供應。

此次協議排除某些關鍵項目,如芬太尼相關產品仍維持20%關稅。

協議公布後,美國股市應聲大漲,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飆升1160點。

關稅的起伏不僅牽動全球供應鏈,也直接影響本地工人、運輸業者與中小企業的生計。商界普遍期盼90天內談判能有實質進展,為市場帶來長期穩定。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