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中關係日益緊張、關稅全面升高的背景下,美國進口物流業正陷入低谷。美國國際物流協會會長譚勇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目前南加州進口貨量已驟減達60%至70%,大批中國貨輪「半載」抵港,導致卡車運輸停滯、倉庫縮編,整個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CNN日前報導指出,洛杉磯港本週貨運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但譚勇透露,實際情況恐更為嚴重,「不少會員反映貨量驟減,部分倉庫已縮減規模甚至關閉。許多卡車司機和物流公司處於半停工狀態,貨運市場如無轉機,可能會迎來一波倒閉潮。」
譚勇指出,部分業者曾於關稅上調前緊急囤貨,因此目前仍有部分庫存維持表面供應。但他預估,若6月中旬前美中談判無果,待庫存消耗殆盡後,美國將出現商品短缺與物價上漲的雙重危機,「這不僅是商業問題,更可能演變為社會問題。」
根據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資料,今年下半年美國整體進口量預計將下滑20%以上,中國進口降幅更可能達七至八成。Flexport執行長也警告,一旦進口量大減60%,消費者將在夏季面臨缺貨與漲價衝擊。
除了貨物流失,譚勇亦提到,川普政府近期提出要求卡車司機必須具備英文能力,對於以華人與拉丁裔為主的司機群體來說,無疑再添障礙。「很多司機只說中文或西班牙語,語言新政讓不少人考取執照變得更難,間接加劇人力斷層問題。」
對於美中持續的關稅博弈,譚勇坦言:「雙方都在扛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工廠壓力大、美國物流業萎縮,誰也無法獨善其身。」他也透露,部分中小型工廠正考慮轉向海外設廠,自己也協助安排工廠來美落地建廠、取得補貼,但美國製造業的高門檻與環保規定,使這一轉型充滿挑戰。
針對未來展望,譚勇表示,若關稅能在兩個月內有實質進展,物流業或可在三至四個月內逐步復甦;反之,若持續高位,整體產業鏈恐進一步收縮。他強調:「物流業是一個連鎖反應產業,源頭貨源若斷,後端卡車、倉儲、分銷皆會停擺。」
目前協會正協助會員進行現金流管理、與倉庫業主協商租金減免,同時關注美中談判進展。譚勇呼籲,政府應考慮物流業現況,提供實質支持,「再拖兩個月,問題就不只是經濟問題,還可能牽動社會穩定。」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洛杉磯港近期進口貨量銳減,眾多貨輪「半載」停泊,港口作業明顯放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