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宣布,計劃於2045年12月31日關閉「蓋茨基金會」,並在未來二十年間捐出幾乎所有個人財產,目標是在生前淡出全球富豪榜。
現年69歲的蓋茨,在其個人網誌中坦言:「人們將來會對我評頭品足,但我不想聽到『他去世時仍是富豪』這樣的評論。」他強調,當前全球仍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手握巨額財富卻不助人,殊為不智。
根據《彭博》資料,蓋茨目前身家估計達1,680億美元。他表示,基金會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投入逾1,000億美元支持全球公共衛生、教育及減貧工作,未來計劃追加至多2,000億美元的資金,年度預算將從60億美元增至90億美元。
未來二十年四大目標
在未來二十年,蓋茨為基金會制定以下主要目標:
- 進一步降低婦女及兒童因可預防疾病死亡的比例;
- 根除小兒麻痺症、瘧疾、麻疹及幾內亞蟲病等傳染病;
- 推動非洲教育與農業發展,幫助數億人口脫貧;
- 投資人工智能與氣候技術,推動科技促進社會進步。
充滿信心,蓋茨坦言,單靠慈善資金難以應對全球援助資金的顯著下降,「即使像蓋茨基金會這樣的慈善組織,也無法完全彌補各國政府撤資造成的缺口。」他特別提及美國削減數百億美元對外援助的做法,對國際援助體系構成重大挑戰。
母訓父勸 巴菲特引路
蓋茨回顧行善之心的由來,指其母瑪麗(Mary Gates)生前常說:「得多者,責亦大。」而其父亦秉持相同價值觀,直至2020年離世前一直擔任基金會聯席主席。
蓋茨將長期好友巴菲特(Warren Buffett)譽為「慷慨的楷模」,其義舉啟發他思考「全部捐出」的意義。二人於2010年共同發起「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號召億萬富豪在生前捐出大部分財富,至今已有超過240人響應。
蓋茨引用十九世紀鋼鐵巨子卡內基(Andrew Carnegie)1889年發表的《財富福音》中的一句話:「死時仍富有者,可恥也。」這句話令他深有感觸。他坦言,近年來他反覆思考這句話,並因此加快了捐贈步伐。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相信未來二十年世界會變得更美好。」蓋茨最後強調,即便全球前景仍有不確定性,他也無意將財富浪費於奢華享樂,「與其購買遊艇或沉迷賭場,不如讓這些財富回饋社會。」
筆者短語
比爾蓋茨的決定令人聯想到武則天的「無字碑」。武則天選擇以無字碑面對歷史,讓後世自行評說,她的沉默象徵對權力的掌控與對歷史的自信。她的故事不依賴文字辯解,而是透過行動與影響,成為後人無法迴避的話題。相較之下,比爾·蓋茨選擇主動發聲,公開宣布未來財富捐贈計劃,並明確表示不願死後被視為「富豪」。這種對形象的關注與積極塑造,顯示他重視世人評價,並希望透過行動重塑外界對他的看法。武則天的「無字碑」體現古代的隱忍與自信,而蓋茨則在現代社會以具體行動與公開承諾塑造個人遺產。這一對比不僅反映不同時代的價值觀,也揭示了兩人對「如何被記住」的不同抉擇。
蓋茨的舉動無疑值得敬佩。他選擇捐出絕大部分財富,以實際行動改善全球問題,展現了遠見與責任感,為眾多企業家樹立榜樣。然而,他或許無需過分在意世人眼光。以他的影響力與成就,世人評價已難以定義其價值。若他能更專注於內心的使命感,而非外界看法,其影響力或將更加深遠,成為真正的永恆。
-曾維燊
封面圖片: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