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亞太傳統月,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在整個5月將舉辦系列健康教育講座。
講座《關於乳腺癌:風險,預防和治療》將於5月10日上午10時至11時30分在屋崙亞洲文化中心舉辦,講座語言為中文普通話,資料文字採用中文簡體字。主講人為史大醫學院乳房外科醫生、乳房腫瘤專家和臨床副教授鮑靜之(Jean Jingzhi Bao),以及史大醫療保健MHS醫學腫瘤專家和血液學家Thomas Yang Sun。
鮑靜之告訴本報記者,講座中她著重要談到乳腺癌防治的幾個重要方面,包括風險因素、檢測篩查手段等。她建議女性乳房鉬靶(Mammography)檢查要從40歲開始,每年一次;如果有家族史,特別是母親和姐妹有乳腺癌病史,可能需要盡早開始鉬靶檢查或增加額外的影像檢查。她指出,有家族病史應考慮基因檢測。另外,男性乳腺癌應引起重視,並考查家族史。
乳腺癌在亞裔和太平洋島民婦女中呈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但在這些人群的社區中,相關意識以及獲得護理和文化量身定制的教育仍然有限。鮑靜之說,亞裔患乳癌的風險在增大,但目前尚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值得關注的是,亞裔來到美國後飲食等生活方式西方化是一個習慣的轉變因素;亞裔尤其是華人對於家人患癌傾向於不說、不對外披露,這不利於醫生掌握家族病史及採取相應的及時檢查。還有一些低風險的因素,如生育較晚等。另外,亞裔女性偏瘦,乳房組織密集度較高,鉬靶檢查有時不太容易看得清晰。她指出,一般密集度問題不大,如果密集度太高,要多加注意,最好再做超聲波等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問題。
在飲食方面,鮑靜之建議保持健康飲食習慣,避免加工和快餐食品。亞裔尤其是華裔吃豆製品較多,她特別對豆製品是否導致乳腺癌進行釋疑解惑。「有人說豆腐之類不能吃,因為所含雌激素較高,跟乳腺癌等關聯。其實豆腐等豆製品可以吃,不必擔心。要吃很大量的豆腐類食品,才可能提高一點點雌激素,並不會造成癌症。」她提醒,吸煙喝酒是風險因素,要避免。
周六免費講座對公眾開放,鮑靜之將分享有關乳腺癌的最新發現和研究,她希望灣區華人能到現場參與。會上還將向乳腺癌患者介紹當地資源,發放中文資料。本報記者王蔚矽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