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攜舞劇《春之祭》 史大登台

史大歷史系教授Thomas S. Mullaney與楊麗萍的對話。記者王蔚攝

楊麗萍(中)與《春之祭》全體演員謝幕。記者王蔚攝

加州財長馬世雲向楊麗萍頒發表彰獎狀(左二、三)。記者王蔚攝

中國傳奇舞蹈家楊麗萍攜舞劇《春之祭》登上史丹福大學舞台,三場演出,場場爆滿,獲得熱烈反響和極高讚賞。

以呈現世界知名藝術家的尖端作品為宗旨的史大「史丹福現場」,與楊麗萍及其團隊合作推出《春之祭》的史丹福專場演出,分別於12月6日、7日、8日在史大紀念禮堂(Memorial Auditorium)上演三場。周六晚,能容納1千7百多觀眾的大禮堂上下兩層座無虛席,很多華人從灣區各地趕來觀看。

舞劇在多彩變換的光影和煙霧繚繞的神秘氣氛中開場,伴隨著遙遠空明的擊鼓聲,12位頭戴高冠的女性端坐舞台正中,如古代仕女雕像。舞美展現立體現代的影像,道具、服飾絢麗奇幻。劇情營造了東方美學和宗教的意境,寫有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金色字符塊,自始至終堆砌在舞台的一角,並裝置在舞台的不同位置。

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芭蕾舞劇問世一百多年來,被改編成400多個不同的版本,楊麗萍執導的版本與眾不同。她和創作團隊以東方的智慧、哲學、審美來解讀原劇的密碼,講述一位少女為了族人的吉祥,獻出自己的寶貴的生命,祭奠春天。

以孔雀舞蜚聲海內外的楊麗萍並未參與《春之祭》的演出。但在史大專場的謝幕環節,身著大紅長袍的楊麗萍出場向觀眾鞠躬致謝,觀眾席掌聲雷動,觀眾們一直期待著能一睹「孔雀公主」的真容和風采。加州財長馬世雲(Fiona Ma)向楊麗萍頒發表彰證書。馬世雲表示,她的祖上是雲南白族人,與楊麗萍同省同族,能在灣區看到楊麗萍的精彩作品,非常高興。

最後留下的觀眾有機會參加了由史大歷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教授Thomas S. Mullaney與楊麗萍的對話單元。楊麗萍介紹,演員手勢的律動的很多動作來源於宗教手印的疊加變換,由少變多,就像宇宙由無數的星辰構成,世界由一粒粒塵埃構成。舞台上有999個六字真言字塊,象徵著信仰和堅持。她和創作團隊賦予此劇東方氣韻,通過解構生命的起源、終結、復甦,在生死輪迴的感悟中獲得精神昇華,探索生命的意義。

楊麗萍在後台接受本報採訪指出,灣區觀眾的熱烈反應讓他們團隊非常興奮。「疫情之後能夠出國把一部以東方的美學和理解演繹的《春之祭》帶到西方社會跟西方的觀眾共享,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她說,她要表達的是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以及展現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楊麗萍透露,回國後她立馬就要演孔雀舞了。「我沒有出現在《春之祭》中,是因為這部是現代舞,不適合我。」她說,她的奶奶88歲了仍然在村子裡的田間地頭跳舞。她自己也會跳下去,尤其是在精神上舞蹈對她來說沒有止境。

南灣來的觀眾Vicky Ma稱讚演出非常棒,舞美、道具、服裝讓人驚艷,劇中表達的深刻意蘊讓人回味思考。本報記者王蔚史丹福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