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鐵衝浪到參與各類暴力罪案,青少年群體日漸成為當前紐約市治安問題的中心。為強調相關問題,市府多機構日前已發起行動,著手應對相關問題。公共安全副市長班克斯三世(Philip Banks III)亦在日前的公共安全簡報上,攜市緩刑局(DOP)局長霍姆斯(Juanita Holmes)、市法醫辦公室(OCME)首席法醫官格雷厄姆(Jason Graham)以及市警地鐵交通局局長甘柏(Michael Kemper)對青少年犯罪問題做以強調,並就各機構所採取的行動向公眾做以介紹。
霍姆斯介紹,市緩刑局致力於為管轄範圍內的個人提供有效和個性化的監督、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機會,由此減少屢次犯罪,促進服務對象積極轉變,成為一名守法公民的方式來加強公共安全。她先就緩刑(probation)和假釋(parole)這兩個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做以區分。指出緩刑實際上監禁的一種替代,以社區監管或社區懲教的方式進行;而假釋則為被監禁後,因良好行為或其他因素變量而被釋放。因此緩刑官的準確評判便變得格外重要。通過評估,從而得以確認需要為相關個人提供何種服務或設施,以助其步入正軌。
霍姆斯以數據介紹稱,全市在2022年共有3.4萬人進行了緩刑,1.6萬人處於監督之中,其中7%為青少年,另外93%則為成年人。而在2018年和2019年,根據紐約州「提高年齡」(RTA)立法,即在刑事案件中,兒童可作為成年人起訴的年齡從之前的16歲改為了18歲,由此增加了青少年人數,降低了成年人數。指出與一些民眾可能認為的相反,實際上正在被監督的成年人中,年齡在16歲至18歲的有132人;而少年人數則為463人,受提高年齡法規影響的部分有111人,其中24%有實際犯罪或犯有某種持武罪行。
她同時指出,在過去,如何處置犯罪的青少年均由法官來決定,而如今則交由市法務局(Law Department),由緩刑監督官進行評估後決定。而市緩刑局所設置的社區機遇網絡項目(Neighborhood Opportunity Network,又名NeON)則為相關人員能提供了一種有效干預理念和手段,在全市7個緩刑人員集中居住的社區建立全市性的網絡,為受監督人員提供包括就業準備、醫療保健、掃盲計劃等服務,提供改過自新的集會。
針對近期因「地鐵衝浪」(subway surfing)而頻頻發生的青少年喪命悲劇,甘柏表示,地鐵的存在是為了交通通勤,而年輕人則受社媒影響將其當做遊樂場,釀造了悲劇,6個月的時間裡便發生了6起案件。目前市警正全力致力於終結這一勢頭,呼籲相關各方共同介入。
對於沉迷於其中的青少年,甘柏呼籲「別這麼做」,指出地鐵衝浪不僅違法,可能導致自己被捕,也可能導致自己喪命;對於父母,則呼籲家長與孩子們多進行交流,直至孩子們意識到嚴峻性;而對於公眾,他則呼籲見到地鐵衝浪立即報警,以令警方得以及時反應,挽救生命。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
關注青少年犯罪,市府多機構發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