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應緊缺成為AI數據中心建設的一個關鍵瓶頸。諮詢公司富事高諮詢(FTI Consulting)預測,美國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將在2027年前幾乎翻倍,大型數據中心的負載接入請求已使公用事業公司與電網容量不堪重負。既然地球上電力存在限制,將數據中心建在太空,便成為越來越多矽谷科技公司的選擇。
谷歌CEO皮查伊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說,「我們的TPU(張量處理器)即將進入太空!」谷歌啟動了一項名為「Suncatcher」(太陽捕手)的計劃,探索在太空中構建可擴展的機器學習計算系統。
想在太空建設數據中心的矽谷科技公司不止谷歌。SpaceX CEO馬斯克近日表示,SpaceX將在太空中建設數據中心。只需將配備高速鐳射鏈路的Starlink V3衛星進行規模擴大即可,SpaceX將會做到這一點。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上個月也表示,未來10到20年,人類將能夠在太空建造吉瓦級數據中心。
有一些AI芯片將先行進入太空。谷歌與衛星圖像公司Planet Labs合作,計劃在2027年初發射兩顆衛星,以探索建設大規模太空數據中心集群的可能性。
英偉達GPU也即將進入太空。太空計算公司Starcloud計劃在今年11月發射一顆載有英偉達H100 GPU的衛星進入太空。承擔任務的Starcloud-1衛星重達60公斤,體型與小冰箱差不多,預計將提供比以往其他太空運算設施高出100倍的GPU算力。該公司計劃未來建造一座5吉瓦的軌道數據中心,配備超大型太陽能和冷卻電池板,寬度和長度約4公里。
Starcloud的太空數據中心將不需要用水來冷卻,也不需要依賴電池或備用電源。Starcloud聯合創始人菲力浦.約翰斯頓稱,在太空中幾乎可以獲得無限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對環境而言唯一的成本是發射。
谷歌也在一篇博客中表示,太陽是太陽系的終極能源,其釋放能量超過人類總發電量的100萬億倍,在正確的軌道上,太陽能電池板的產出比地球上高8倍,並且能持續發電,減少了對電池的需求。太空可能在10年後成為一個新的計算場所。谷歌的博客稱,未來太空可能是擴展AI計算的最佳場所。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