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嶺南秋風送爽,中國第十五屆全運會盛大開幕。這屆全運會因香港和澳門的首次參與,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意義。三地運動員站在同一個賽場,觀眾席上響起同樣的加油聲,體育就此超越競技本身,成為文化交融的紐帶。
第十五屆中國全國運動會開啟了粵港澳體育合作的新篇章,香港和澳門參與承辦這項中國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運動會,這種合作模式上的突破,映射出大灣區建設的整體進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夏澤翰所言,「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無疑豐富了全球遺產,對加強跨地區合作大有裨益。」
聯合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是跨地區合作的生動實踐。從場館建設到賽事組織,從志願者招募到文化展示,全運會為三地提供了多方位的合作平台。合作不僅服務於體育賽事本身,也深化了大灣區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文化溝通等領域的融合。
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塑造,需要具象化的載體和感同身受的體驗。體育賽事作為一種超越語言的文化形式,具有獨特優勢。當香港、澳門和廣東的青年運動員在同一個賽場拼搏,一種共用的情感體驗油然而生。這種共同體驗,比單純的灌輸更能深入人心。
在非遺保護領域,已有類似趨勢。澳門博物館高級技術員吳璟瀅在觀察佛山醒獅表演後感歎:「感受到該非遺的魅力及大眾的認可度,尤其年輕一代成為表演者,足以體現傳承的生命力。」體育賽事同樣如此,它能將抽象的國家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團隊榮譽和共用的情感記憶。通過全運會這一平台,港澳青年更直觀地感受到自己與國家的關係,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
體育不僅是競技,也承載著精神價值。奧林匹克精神中的「公平競爭、追求卓越」,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開拓進取、務實創新」精神高度契合。奧運會作為全球體育界最大的性別平等平台,展示了體育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潛力。同樣,全運會也在促進價值共鳴方面發揮類似作用。三地青年共同踐行體育精神,實際上也在構建共同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人文灣區」的目標一脈相承,它超越單純經濟合作,著眼於更深層次的社會融合與精神共鳴。
全運會還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務實合作的試驗場,從交通啣接到場館利用,從人員流動到服務配套,三地需要在具體細節中磨合協調。大型體育賽事的組織,需要更高程度的協調配合。乒乓球項目決賽階段,組委會專門制定了詳細的競賽專項檔,包括申訴辦法、裁判員選派、視頻重播系統等一系列實施細則。這種嚴謹務實的態度,正是大灣區建設所需要的。這次全運會的合作經驗,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能的更大規模國際合作,比如2036年奧運會的申辦探索,奠定基礎。
體育場上的競技終將落幕,但由此構建的認同與情感卻會持久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