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秘史︱光緒駕崩大清最後皇帝級葬禮 7920人抬棺花費45萬白銀︱多圖

1908年11月14日,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帝駕崩,終年37歲。他的葬禮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記載的帝王出殯儀式,根據史料紀錄共耗費45萬白銀(相當於現時的7650万萬元人民幣),並有7920人將其「梓宮」(皇帝棺材的美稱)從紫禁城抬至易縣清西陵的梁各莊行宮,之後才在金龍峪正式下葬。從光緒帝的葬禮可以一窺中國皇權象徵意義的式微,以概括這位被譽為「最慘皇帝」的一生。

至死無人相伴

光緒帝,原名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1871年8月14日,在1875年2月25日登上帝位。他本不是皇位嫡系,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在同治帝去世之後他被慈禧太后收養為養子,從而填補了同治帝沒有子嗣的繼位空缺。加上當時他只有三歲年紀尚小,光緒帝普遍被認為是慈禧太后的「傀儡皇帝」,縱使有宏圖大志卻不能伸展,甚至連起居飲食都沒有達到一位皇帝應有的標準。

大清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帝。搜孤
大清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帝。搜孤

 

光緒帝(右)跟慈禧太后(中)的合照。搜狐@矓矓愛歷史
光緒帝(右)跟慈禧太后(中)的合照。搜狐@矓矓愛歷史

 

光緒駕崩大清最後皇帝級葬禮,負責枱棺多達7920人。網易
光緒駕崩大清最後皇帝級葬禮,負責枱棺多達7920人。網易

 

光緒駕崩大清最後皇帝級葬禮,負責枱棺多達7920人。網易
光緒駕崩大清最後皇帝級葬禮,負責枱棺多達7920人。網易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一直被軟禁在紫禁城內,不曾掌握實權,連駕崩之時也沒有任何人在身邊。根據野史記載,他在1908年中毒而死,後來科學屍檢驗出其體內有大量砒霜;但當時無人得出這項結論,故光緒帝的官方死因為因病暴斃。

當時的清政府庫房空虛,也在多次對外戰爭中簽下多份不平等條約,深陷割地賠款等困境。但光緒帝的葬禮卻舉辦得極其奢華,龐大的對比對當朝的政治社會現狀而言可說是極其諷刺。就在其駕崩的一天後,慈禧太后相繼逝世,享年72歲。所以,光緒帝的葬禮主要由其遺孀隆裕太后及瑾貴妃等人負責。

奢華儀式與百姓態度對比巨大

光緒帝的棺罩長達五米,高四米,命名為「吉祥轎」。抬棺一共花費四天,連同大量陪葬品,從3月12日一直到15日才到達。這場葬禮甚至吸引其他國家的媒體到場記錄,護送隊伍除了軍隊外,還有長達幾十公里的送葬隊伍,當中包括超過1300人的儀仗隊和1400多輛接載皇室成員和清廷官員的馬車。而焦點更是落在抬棺隊伍上,一共7920人參與這項任務,以包衣旗的士兵為主,每天60個班、每班128人,可見當時朝廷對葬禮的重視以及光緒帝身份的肯定。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不過,一個細節令清朝皇權衰落表露無遺。根據當時的宮廷規定,人民可以觀看送葬隊伍,但在棺材經過時必須下跪致哀;然而根據歷史資料所述,兩旁人民沒有人低頭跪拜,也沒有官員或士兵懲罰這些觸犯「規定」的人。百姓不見哀愁,甚至暫停娛樂的規矩也讓人民頗有怨言。至此,清朝皇室的尊貴地位已經名存實亡。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修建中的崇陵。縱觀清史
修建中的崇陵。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光緒帝的棺木和抬棺隊伍。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兩旁圍觀的人民,無人下跪。縱觀清史

 

而當光緒帝的棺材到達梁各莊行宮後,葬禮儀式、包括其陵墓崇陵的修建也隨即開始,並持續大半個月。雖然為了能夠盡快完成崇陵,工人的數量一度高達6000人。但因為經費不足,進度依然嚴重滯後,一直到清朝滅亡,崇陵依然未能竣工。後來袁世凱了為迫使溥儀退位,承諾將繼續修建崇陵,最終這項工程於1913年完工。光緒帝經歷5年「暫安」終於得以下葬。據說這項工程耗費551萬兩白銀,是清朝最後一項勞民傷財的奢華工程。

即使陵墓如何豪華,清朝依然無法抵抗滅亡的命運,在光緒帝最後安息的地方,悄然化作歷史的塵埃。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