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公佈,香港10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由上月的50.4升至51.2,反映香港營商環境持續3個月好轉,並創去年12月以來最強勁增長率。其中,受惠於產出和新訂單錄得一年最大升幅,經營狀況的增長速度比上月更佳;客戶需求轉趨穩健,也變相鼓勵企業擴充人手及增加採購,而採購活動更自2月以來首次回升。
內地新訂單助抵消海外疲弱
報告指出,私營企業10月新接的訂單量,呈9個月以來首次增長。客戶信心改善,來自本土和內地訂單需求又轉趨穩健,整體銷情回勇。不過,全球經濟相對低迷,加上美國貿易關稅影響,因此新出口訂單持續減少,反之從內地新接的訂單量卻自一年以來首錄增長,有助抵消海外巿場的疲弱表現。
銷情升溫自然令企業持續增產,經營活動的擴張速度攀上一年高位。可是,訂單增多下,積壓工作卻連減10個月,跌幅雖比上月收窄,反映私營企業尚有多餘產能。另一方面, 企業轉而擴充人手,惟就業增長不大。
報告又顯示,企業為配合銷情增加採購,屬2月以來首次,造就投入品庫存連升5月。不過,供應商在10月又再推延交付,供貨表現已連續5個月倒退,惟當月惡化程度不大,也是7月以來最溫和;對於供應商推遲交貨,企業表示主因在於船期延誤。
企業維持看淡未來一年前景
展望未來一年業務前景,企業維持看淡,悲觀程度雖較上月加深,但仍低於今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總的來說,業者往往因全球經濟疲弱、客戶傾向網購消費,以及美國貿易政策的長遠影響,而萌生負面情緒。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學家Usamah Bhatti則表示,營商環境於第四季初持續好轉,訂單需求呈9個月以來的首次增長,企業於是擴充業務,增長速度攀至一年最快;惟銷售增長似乎只局限於本土和內地巿場,整體出口訂單還未擺脫弱勢。不過,10月成本負擔進一步大增,反映價格壓力持續不減,企業為保盈利,於是努力向客戶轉嫁成本,更以一年最大升幅調高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