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血液,緩緩通過輸血管,流入病人體內,帶來生命的希望。在李卓廣眼中,「血液」不僅是維繫生命的媒介,更是一份重要的責任。從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到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他帶領團隊日夜守護整個城市的血液供應,確保血液能安全抵達最有需要的地方。與血液打了大半生交道,他說輸血不只是技術與管理,更是流動的愛——「透過血液,可以將捐血者的愛心帶到病人身上」。

李卓廣回憶,中學時已對科學研究感興趣,於是隨同學報讀港大醫科。升上大二時,他特地抽出1年時間修讀基礎科學,再返回醫學院完成學業。他笑言,當時在香港兼顧醫學及研究的人不多,「整體來說,那段時間讓我開了眼界。」畢業後,他加入瑪麗醫院內科,投入前線工作,並先後隨達安輝、陳棣光、梁憲孫等多位血液科專家學習。
招募血包 經無數人同心協力
1999年11月1日,是他職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此後,他轉職到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下稱中心),脫下醫生袍,成為血液供應的「守護者」,專責招募捐血者。
他坦言,輸血服務中心的工作性質與醫院截然不同,以前在醫院「隨叫隨有」的血包,其實背後需無數人同心協力,才能確保每天為全港醫院提供足夠而安全的血液。過程中,他必須深入了解不同病人的輸血需求,「病人的類別也不同,從未出生的胎兒,到90多歲的的病人都有,還有兒科、婦科、骨科等外科。」
他記得,有一位孕婦產前大出血,前後用了30多包血,終於成功搶救回來。該孕婦事後說了一句話,讓他至今印象深刻:昨天我是受惠者,今天到我鼓勵別人捐血,明天那包血又會救到下一個人。


巴士翻側事故 市民湧捐血
在中心工作26年,他亦經歷過不少驚險與感動的時刻。他回憶道,2018年大埔發生巴士翻側事故,當時正值農曆新年前夕,血庫存量緊張,而傷者人數眾多。消息一出,大批市民自發湧往捐血站,「我整個下午都在旺角捐血站,那裏坐滿了人,即使要等很久也沒關係,有同事說荃灣捐血站外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惟他歎言,這種支持往往是在問題發生時才出現,期望市民可以定期捐血。
事實上,血液供應是一項精密的管理工程。每一包血都有保存期,過多會浪費,太少又會影響醫療。流感高峰、長假期,甚至學校考試期,都可能令血庫告急。他憶述,新冠疫情期間,市民因擔心受感染而減少捐血,「我們最差的一天只收到了194包血,我們平時都要600、700包。」今年初的流感高峰期,血液使用量亦一度急增至每日約600包,接近每日收集的目標數量。問到今年冬季流感的預計情況,他稱會密切留意,會提前作準備。
重重難關重重過,他說從未感灰心,會與團隊盡力調度、呼籲,確保有需要的人用到安全的血。他笑說,很喜歡一個廣告,「出去打球,雖然下雨了,但將來總會天晴」,遇到困難時也總會這樣提醒自己,前方會有曙光。
然而現實不容忽視,根據立法會資料,16至30歲的年輕捐血者由2014年的45%急跌逾半至2024年的17%。李卓廣坦言,過去2年的血液使用量均錄得2%至3%增長,惟現時年輕捐血者人數未達理想水平,「我剛來中心工作時,30歲以下的捐血者佔整體的一半;現在少於兩成。」
他指出,現時的主要捐血者會隨時間越漸年長,部分可能會出現慢性疾病,不再適宜捐血。近年為推動更多市民捐血,中心開設捐血者短訊,讓捐血者知道自己的血已送到醫院拯救病人,獲得不錯的反應;中心亦推出紀念品及定期捐血紀念章,表揚年輕捐血者。他指,未來會繼續優化,例如提供電子表格、分享病人及捐血者的故事、查看捐血紀錄及兌換紀念品等。


走入校園 鼓勵年輕人參與
他與團隊亦走進校園,例如舉辦見學團,紅十字會亦在大學「開莊」等。他笑言,曾研究能否把捐血紀錄納入大學成績表,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捐血,「我們希望透過這樣,提升他們的認知、參與,並給予他們價值。」此外,中心亦與醫院合作,推行「病人血液管理」,協助醫生更有效使用血液。他解釋,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輸血,有時通過改善營養及物理治療等方法,效果甚至比輸血更好。
他形容,中心就像一間工廠,負責收集血液,再製作出產品提供給病人;而捐血模式則與飲食業相似,目的是希望有「回頭客」,也要有「新客」,「一年捐一兩次,就是給很多市民的目標。」
問到在這條「看不見」的戰線上工作,會否感到失落,李卓廣豁達地表示做事不為名,「我們的捐血者也是無名的,只有一個號碼而已。」他還記得,早前颱風襲港,但只要「落波」,總有人會趕在中心關門前過來捐血,「我會叫同事一定要打電話親口道謝。」
擔任管理層多年,他強調重視團隊的需求與顧慮。每個同事都有不同角色,遇到的困難也不同,但大家「同坐一條船」,工作目的就是為病人提供有穩定、安全的血液。
畢生事業奉獻給「血」,李卓廣笑言過程有喜有悲,早已視之為生命的一部分,「透過血液將我想做的事,主要是對病人關懷,不僅只是專業治療,也將捐血者的愛心帶給病人。」他形容,這是他持續守護的「流動的愛」。

身兼數職盼傳承 重新執筆細說點滴
除了在中心擔任行政及醫務總監外,李卓廣同時在大學任教,並出任衛生防護中心愛滋病及性病科學委員會主席,經常到不同國家及地區交流經驗,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血液管理服務,在不同位置中發揮所長。
他笑言,自己已到了使用「樂悠咭」的年紀,原本應該退休,但仍繼續留任現職。對他而言,這場「延長賽」很珍貴,除了希望盡快完善電腦及手機系統,讓整個輸血服務更方便、更貼近市民,他亦想把多年積累的經驗與知識,傳承給新入職與現職同事。
工作之外,李醫生還有另一個心願——出書。早年他曾記錄在輸血服務中心的點滴,但後來因事擱置。如今他冀重新拾筆,將這些年與病人、捐血者的故事整理下來。同時,他也期望能繼續學習與研究不同課題,撰寫論文,特別關注慢性疾病的方向。在他看來,讀書是很快樂的。

談到坊間對捐血的「迷思」,他笑着提到有人說「捐血能減肥」。他以科學角度解釋,「科學理論上,就是我們有些東西不見了,身體會加快新陳代謝,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捐血帶來的)喜悅會帶動捐血者關注健康及改善飲食,感覺上更年輕健康。」
多年經驗讓他明白,每個人在社會都有自己的位置與角色,醫生有很多範疇,但每一個位置都有價值,「雖然我屬於輔助角色,但不代表我沒有用。」對李卓廣而言,無論是血液的流動,還是知識的傳承,都是他在正式退休前仍想繼續完成的使命。
記者:潘明卉
攝影:蘇正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