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四中全會)昨日在京閉幕,通過關於制定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年)的建議。會議定調「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要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未來5年要做到「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加強原始創新」,堅持擴大內需,擴大對外開放,目標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向《聯合早報》分析,十五五規劃有兩大任務主線,一是通過科技自強賦能產業發展,破除中國國內外兩大困局,即美國全方位極限施壓,與中國國內傳統產業失動力。二是通過「投資於人」、創造社會保障體系等去擴大內需與消費。
戰略判斷調整突出「風險挑戰」
「十五五」規劃的建議全文大概將於幾天之後公佈。全會公報相較5年前對「十四五」時期的戰略判斷,全會對中國的發展作出新的定調。由以往的「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改為「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分析認為這一改變同愈益激烈的中美競爭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有關。
面對新的變局,全會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這充分體現了中央的底線思維。」中新網引述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表示,把形勢看得更嚴峻些,為應對「重大考驗」做好準備;必勝信心則源於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豐富人才資源這些實打實的家底。
「十五五」時期的主要目標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首次提出「加強原始創新」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十五五」的重中之重,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其中「加強原始創新」是首次提出,顯示要強化基礎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
「這次把新質生產力與創新做了更緊密的結合,明確了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董煜指出,這意味著教育、科技、人才鏈條將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深度融合。
新加坡學者顧清揚向《聯合早報》分析,中國要靠人工智能+去推動現代化產業發展,不只為破除美國圍堵,也為破除國內傳統產業,包括房地產等失動力困局。「擴大內需也一樣,中國是個超大型經濟體,外需即使沒有美國貿易戰打壓,中國經濟也必須轉型。」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研究員沈鴻則分析,推動高質量發展被列為十五五規劃目標首位有兩大主因,一是為破除美國科技封鎖,二是為解決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他說,中國科技水平若能與美國並駕齊驅將能給國家安全帶來保障,「美國跟中國的關系就能從偏於對抗,走向合作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