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巢遮風雨 美夢想圓何其難

州參議員愛莎華(左二)分享金融危機中失去住房的親身經歷。記者彭詩喬攝

「住房與經濟權利倡議者」與「美國社區媒體」舉辦區域住房論壇。記者彭詩喬攝

▍本報記者彭詩喬希活市報道 ▍

在加州住房危機持續惡化之際,非營利機構「住房與經濟權利倡議者」(Housing and Economic Rights Advocates, HERA)與「美國社區媒體」(American Community Media, ACoM)14日於東灣希活市(Hayward)舉辦區域住房論壇,探討房價高漲、租屋困境與住房保障等議題。

HERA執行總監布朗(Maeve Elise Brown)指出,住房攸關健康與幸福。她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止贖(foreclosure)潮,警告當前的跡象令人擔憂。「加州的止贖通告比去年上升44%,全美房貸總額達13萬億元,遠高於2008年的9萬億。」

州參議員愛莎華(Aisha Wahab)分享金融危機中失去住房的親身經歷,「15年後我仍是租客,這是數百萬美國人的故事。」愛莎華強調,加州的住房討論過於局限於「供應與建設」層面,忽略了可負擔性與制度性不平等。「我們看到被驅逐的多是長者、殘障人士與移民。」她指出,「全州需建250萬套住房,其中100萬套應為可負擔房屋,但去年僅建成10萬套。」

論壇由ACoM執行總監克洛斯(Sandy Close)主持,多位本地官員和社區組織代表分享相關資源。

HERA資深律師迪朱斯托(Gina Di Giusto)提醒,購屋是場「能力考驗」。從探知房源、取得貸款資格到擁有所有權,每一步都潛藏風險。她指出,許多屋主遭遇房貸錯算、詐騙或惡意的業主協會(HOA)罰款。她介紹,HERA提供免費法律與財務諮詢,協助民眾對抗止贖、債務與詐騙問題。

阿拉美達健康基金會(Alameda Health System Foundation)代表扎希爾(Mizgon Zahir)是第二代阿富汗裔移民,父母以難民身分移民美國後一直不敢購屋。她26歲時完成研究所學業並結婚,才首次購屋,但十年後因離婚而被迫重回租屋市場。「在希活市,單一收入幾乎不可能買得起房子。」與現任伴侶共同購屋後,他們一家多代同住,成員包括成年子女與在職者。「我們始終不安,擔心一旦我或伴侶失業、生病,家庭就可能失去住房。」

美亞輔鄰社(ASIAN, Inc.)的住房項目經理華嘉慧(Kary Hua)介紹,該機構長期為首次購屋者、租客以及房主提供教育與輔導服務,協助民眾獲取可負擔租屋單位、改善信用及維持房屋所有權。

華嘉慧表示,租客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高昂的租金與極度有限的可負擔租屋資源。她也指出,首次購屋者的困難在於房價與房貸利率雙雙上漲,使得擁有自宅的夢想愈加遙不可及。ASIAN, Inc. 每月舉辦首次購屋教育課程與個別輔導,協助民眾在租屋與購屋之間作出抉擇,並建立儲蓄與信用管理計劃。「我們鼓勵民眾不要放棄,一邊持續申請可負擔住房,一邊儲蓄未來的頭期款,並且穩定收入、提升信用。」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