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環球網報道,自2023年3月底港股18C章推出,到2024年8月對上市要求進行了優化,再到2025年增設「科企專線」,這一面向高風險、高潛力特專科技企業的IPO機制,正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新焦點。
《星島》見習記者 黃冬艷 深圳報道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港交所在處理的18C上市申請已達14家,涵蓋智能駕駛、機械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預計未來這類企業或將成為港股市場的新風口。
那麼,18C企業的上市邏輯是怎樣的?上市過程中監管審核又有哪些關鍵點需要關注?
在近日舉辦的第一屆「大成大灣區資本市場論壇」上,大成廣州分所高級合夥人張祥發律師通過題為《香港18C章上市關注要點》的演講,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作為大成資本市場專業組帶頭人及大成資本市場專委會聯合牽頭人,張祥發律師專注於境外上市、跨境投融資、併購重組、銀行貸款、公司債券、公司ESG投融資等領域。
論壇期間,他接受《星島》記者的專訪,從資本市場角度進一步闡述18C企業的成長邏輯與核心挑戰。
「三低三高」的港股18C
港股18C上市公司是指依據港交所第18C章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該規則允許無盈利的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覆蓋人工智能、先進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及農業等前沿領域。較港股其他板塊,具有上市門檻低、行業覆蓋面廣、上市週期短的優勢。
目前已有晶泰控股(2228)、黑芝麻智能(2533)與越疆(2432)三家企業通過該規則成功上市,均為2024年完成。儘管2025年以來尚未有新企業掛牌,但已有14家正在審核中。
張祥發指出,目前在審的18C企業上市申請,多為2025年遞表,加之此類企業關注度持續攀升,因此更多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審核時間問題,並非市場降溫。
18C企業主要是處於研發早期的特專科技類企業,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前期研發投入大,收益、利潤、現金流水平較低甚至為零,但它們同時也具有高成長性、高回報的潛力。
因此張祥發直言,相較於有穩定收入及成熟商業模式的傳統主板上市企業,18C企業更像是對未來的高風險投資。對投資者和監管層來說,這也是一個試錯過程。「可能很多會中途折戟,但也容易出彩,說不定跑出一個微軟或特斯拉。」
《星島》記者了解到,針對已商業化和未商業化的企業,港交所18C上市規則設置了兩套標準,涉及市值、收入、營運資金要求、研發投入等多項指標。如已商業化公司上市時,市值最低40億港元、最近一年特專科技業務產生的收入至少2.5億港元、研發投入至少佔總營運開支的15%等。
值得一提的是,18C企業還需在上市申請日前12個月內,獲得來自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投資。該投資者需為資產管理總值或基金規模超150億港元,或具備相當規模的上下游行業主要參與者。
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是港股18C特有的制度安排,亦是監管層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被視為代表了企業上市前投資者的態度。
其他監管重點關注的問題,還包括企業業務前景與盈利路徑,如淨虧損變化、淨利潤及現金盈虧平衡等。此外,貿易限制和關稅對海外銷售及採購的影響、研發投入比例、上市架構、知識產權、數據合規和網絡安全審查等亦是需注意的監管要點。
市場力比產品力重要
對於大多數18C企業而言,上市時往往缺乏營收或利潤支撐,其未來產品與業務的變現能力成為資本市場最為關注的議題。
在被問及對擬赴港18C企業的建議時,張祥發向《星島》記者強調,這類企業必須兼顧科研與商業化。但好的產品不等於好的商品,因此,科研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產品需抓住消費者的真實痛點。
「市場力比產品力更重要。」張祥發解釋稱,對一家企業而言,再好的產品若無法打開市場、形成收入,就失去了商業價值。從企業經營與上市的角度看,與其說打造產品,不如說要做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
尤其在當前各行各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同樣遵循「二八定律」,即80%的資金集中在20%的企業中。這也意味著,即便能夠拿到資本市場的入場券,成功上市,企業也未必能夠持續獲得融資。
據統計,今年以來港股IPO熱潮湧動,目前已有超過60隻新股上市,募資總額近1500億港元。但畢馬威發佈的《中國內地與香港IPO市場》報告顯示,近兩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一半左右的募資額均由前十大IPO貢獻。
以今年上半年的港股市場為例,42宗IPO共募資1071億港元,其中前十大IPO項目募資額所佔比例高達81%,而2024年同期,這一比例為73%。
儘管18C企業更需要融資,但現實往往是不缺錢的大企業反而更受青睞。畢竟對於逐利的資本而言,理想與故事並不會比實實在在的營收數據更有吸引力。
「資本是最聰明的,一定會流向適合市場的產品。」張祥發表示,企業只有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業績變現,展現出讓資本市場看得到、能認可的增長潛力。
對企業來說,是否身處具備發展前景的行業賽道,產品是否契合市場需求,將成為其上市後能否獲得資本助力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