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李家超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出爐,全文長達3.8萬字,主軸離不開拼經濟、惠民生,並設專章闡述加快發展北都、產業發展和革新,強調深化改革和策略部署,「發展」可說貫穿了整份《施政報告》。據統計,單是「發展」二字已出現300多次,成為出現最多的關鍵字,反映今次《施政》側重點。
翻查《施政報告》正文及附件,「發展」二字共出現365次;其次是「經濟」,有104次,之後是「教育」、「人工智能或AI」、「科技」,分別有99次、97次及80次。首五位關鍵字中,發展、經濟、科技皆與政府經濟發展路向息息相關;「教育」也不止是講愛國主義,更重要是教育、科技及人才一體化發展,建立豐富人才資源對提升香港競爭力。





施政報告2025︱「國家安全」提及次數大減
具體政策上,《施政》提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拆牆鬆綁為北都發展提供行政、法規等多方面便利,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促進招商;推動AI和數據科學產業發展也是重點,以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核心產業。
相較之下,近年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國家安全」,今年《施政報告》在正文及附件中,一共只提到17次,比起去年的34次、前年的41次都少得多。事實上,政府去年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集中精力拼經濟,已減少談及國安,但有時面對外國攻擊或有人涉嫌違法,則不得不反駁,表明立場。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香港進入由治及興階段,應對國安威脅已有充足法律體系,政府自然可集中精神發展經濟。不過他提醒,政策重心轉向對政府亦是新考驗,整套思維邏輯要由「行政管理模式」轉向「發展模式」,改變過往單純依靠市場體系吸引投資的模式,而是主動出擊,力銷香港發展前景。
「公務員」也是今次《施政報告》關鍵字,在全文及附件共出現28次,外界最關心的是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以及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李家超今年6月接受本報專訪時,首次透露擬成立高層官員責任制,針對重複及嚴重性問題,加強高級公僕的責任意識。具體方案昨出台,包括設兩層調查機制、視乎缺失輕重作懲處等。
不過政府消息人士指,首長責任制並無追溯力,亦要立法增加公務員敘用委員會調查職能,換言之,早前政府物流署購入冒牌水風波,承擔「主體責任」的署長陳嘉信料不會成為責任制「第一滴血」,但當局仍可按現有公務員紀律機制處理。
有政圈中人指,兩層調查機制須清楚界定啟動門檻,包括如何判斷「一般」、「嚴重」問題;若由獨立小組調查,關鍵是司長同意啟動,他們的問責意識便顯得更為重要。
公務員制度另一遭詬病問題,是幾乎人人可「自動跳point」,李家超昨日在記者會指,「隔離嗰位悠悠閒」評級卻一樣,對表現優秀的公務員並不公平,更自言「我都經歷過!」有議員私下說,改動「跳point」制度是根本性改革,不能低估難度,而特首亦承認公僕評核結果大多向好,「個個都A好難揀(升職)」,且看新評核制度會否針對增薪點作改革。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