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又換總理了,一年內換了三次。新總理勒科爾尼既要在分裂的國會中尋求各方支持,又要通過備受爭議的預算案,還要平息民間抗議聲浪。如果不能以從根本上改變議會目前的分裂狀況,噩夢可能還會繼續下去。由於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始終扮演重要角色,法國當下的政治亂局如同給歐洲頭上壓上一塊巨石,經濟可能引爆歐元區債務危機,政治上則動搖歐洲在國際舞台的整體話語權。
貝魯下台後,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極可能讓極右翼勢力進一步坐大,為此馬克龍在不足24小時內即宣布新總理人選,同時要求勒科爾尼與國會各股勢力協商,「通過國家預算案,建立未來數月決策所需的重要協議」。但是在前幾任中間派總理都失敗之後,反對黨不準備再給新總理任何機會。極右翼和極左翼都已明確表示將發起不信任投票。當前的死結在於,各黨派之間互不相讓,無法形成穩定的多數聯盟。更令馬克龍頭疼的是,接下來法國將迎接更多的社會動盪,接下來的法國,一面是9月10日「封鎖一切」運動與18日全國罷工的社會風險,另一面是惠譽等評級機構可能下調債務評級的金融壓力。
法國的經濟形勢本就不容樂觀,公共債務高企,佔GDP的114%,預算赤字也遠超歐盟規定的上限。政治動盪使得法國的借貸成本不斷攀升,十年期國債息率已接近意大利,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若新政府仍無法推動財政改革,債務利息可能在明年超過教育開支,成為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法國國債都被視為歐元區的「安全資產」,一旦出現債務危機,勢必會波及整個歐洲經濟,導致歐元貶值、投資者信心下降,甚至可能引發歐洲金融市場的動盪。德國的萬億債務計劃已削弱歐洲財政信譽,法國要是再出什麼問題,無異於給歐元區經濟體系綁上「雙重炸彈」。屆時,歐洲央行既要應對通脹壓力,又要防範法國危機向其他成員國蔓延,這種兩難勢必成為歐元區復蘇的絆腳石。
更令人擔憂的是,法國動盪對歐洲政治的影響。在烏克蘭問題上,法國本是歐洲援烏主要推手,如今內亂使其難以協調歐盟成員國達成一致立場,這讓俄羅斯與美國的「歐洲脆弱論」有了現實註腳。在中東事務中,法國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外交努力,因國內政局動盪淪為「無力的姿態」,反被以色列質疑「送禮哈馬斯」。歐盟本就鬆散的共同外交,因核心成員國的內耗更顯碎片化,最終結果就是削弱歐洲對外話語權,國際影響力日漸衰退。
法國的危機一日不消停,就可能對歐洲的一體化持續產生負面影響。歐盟一直致力於推進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一體化,但連法國的政治都不穩定,其他成員國對歐盟的未來能有多少希望?
被稱為「歐洲風向標」的法國,亂起來,從來不只是自己一家的問題。未來,如果不能盡快打破政治僵局,重建治理能力,歐洲也難免從「震蕩」滑向「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