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前年9月發起「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力谷夜經濟,商界亦要「落水」配合,但過去一年多已鮮見官方再提起,隨着時效性、實際作用減退,「夜繽紛」已悄然落幕。不過商界政黨經民聯近日突然召開記者會,發表研究報告重提夜經濟,包括建議打造美食薈,讓小販免費駐場、允明火煮食等,未知成事機會有多高?
「夜繽紛」源於疫情後通關初期,北上消費勢頭興起、旅客數字未恢復,餐飲零售商舖早早關門,政府牽頭推出「夜繽紛」,催谷市民夜間消費,讓商界搞各類活動,包括海濱市集、商場延長營業時間等。
相關新聞:
施政報告2025|經民聯再推夜經濟建議 倡辦地道特色美食薈 小販免駐場費、允明火煮食





「香港夜繽紛」網站已無法瀏覽
政府其後將活動擴展至18區「日夜都繽紛」,但兩年過去,政府已甚少提及「夜繽紛」口號,去年《施政報告》及《旅遊業發展藍圖2.0》亦無着墨。雖然不提不代表不存在,但亦反映重視程度,筆者昨嘗試進入「香港夜繽紛」網站,發現已無法瀏覽。
近日經民聯報告提出的「夜經濟」建議,實際上不算太多新事物,大部分是通關初期的論調,例如對土地使用、噪音等方面法規拆牆鬆綁;夜市小販允許明火煮食;於各區設立墟市和周末夜市;與IP品牌作聯乘宣傳等。
有其他政黨中人指,政府近一年多明顯將政策重心放在「重質不重量」的盛事經濟上,單單搞夜經濟已追不上當今經濟轉型需求,加上港人消費力北移,「再搞多幾個夜間市集」具體經濟效益有疑問。當然亦不排除政黨「早收三日風」,《施政報告》有機會再出現夜經濟措施,但只屬揣測。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解釋,內地不少城市注重夜經濟,且質素上乘,例如長沙市晚上食肆區五光十色,越夜越熱鬧。他指香港本來以夜景與夜消費馳名,重新啟動肯定「有得做」,但政府必須拆牆鬆綁。
經濟學者李兆波則認為,港人消費力外移、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已是不可逆轉,餐飲零售業市場定位趨向兩極,不是非常平民化,就是面向高消費市場。他認為再推動墟市夜市,在個別地區或行得通,例如深水埗這類多基層聚居地方,促進當區居民就業,但對總體香港經濟效益成疑。
廟街夜市是當年夜繽紛重點之一,開幕已近兩年,人流和生意比初期下跌不少。廟街販商商會主席陳錦榮表示,夜市每日仍吸引約5000人次,與去年同期相若,惟近期受天氣影響,遊客稍減。他指香港夜晚缺乏大型旅遊景點,而廟街正好具備算命、玉器市場等特色,希望夜市可長期營運。
至於政黨倡議辦地道特色美食薈,陳錦榮指明火煮食並非靈丹妙藥,加上較電爐危險,並非必要,又指夜市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不是隨便找一幅空地或海濱便可,若無地方特色,即使當局力谷,亦難以長久。
經民聯眾多建議中,較特別的是議員陸瀚民提出,建議適度容許延長啟德體育園等表演場地的表演完結時間,例如至晚上11時,政府可與體育園等下調演唱會場地超時費用。
陸瀚民向筆者指,夜經濟是整體經濟重要板塊,而啟德活動有龐大觀眾群,可轉化為更高經濟效能,認為主辦方可因應活動特性和客源,自行釐定完場時間,最重要是政府「扭鬆」規定,讓主辦方有空間安排。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