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戰」背後的資源爭奪

三艘宙斯盾驅逐艦、4000名士兵、偵察機與核潛艇,美國以「打擊販毒」為名在委內瑞拉海岸動手,這場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武力展示,掩蓋的是對石油資源的野心、地緣政治的控制權爭奪以及對反美政權的懲戒。

白宮公開解釋此次軍事部署的目的是「打擊拉美販毒集團」。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聲稱馬杜羅政府是「販毒集團」,並揚言要「動用一切力量阻斷毒品流通」。美國司法部還將緝拿馬杜羅的懸賞金額提高至5000萬美元——這是抓捕拉登賞金的兩倍。然而,用宙斯盾驅逐艦和攻擊型潛艇對付販毒集團,被批評為「大砲打蚊子」。墨西哥總統直接打臉美國,指出美方所謂「馬杜羅與販毒集團有聯繫」的說法毫無證據。

任何相信或支持這一藉口的人,要麼是極其容易上當受騙,要麼就是帝國主義的辯護者。美國本世紀迄今至少兩次試圖改變伊朗政權,這是一個老舊、乏味且寫得很糟糕的劇本,與打擊毒品的關係,就像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阿富汗戰爭與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的關係一樣。

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居全球首位,尤其是重油資源在能源轉型期仍具戰略價值。美國石油資本長期覬覦該市場,但馬杜羅的國有化政策與中俄合作模式阻斷了其傳統控制路徑。馬杜羅政府推動「去美元化」貿易,這無疑動了美國的乳酪。有專家指出,美方一系列施壓的目的就是要「完全控制委內瑞拉豐富的石油儲備」。

拉美地區向來被美國視為自家「後院」。但近年來該地區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反美情緒上升,美國的影響力正在衰減。中期選舉臨近,社會在移民、通脹、醫療等問題上裂痕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持續走低,特朗普急需一場「立威之仗」來穩固自己在拉美的影響力。通過在外部製造一個「敵人」,既能轉移矛盾,又能強化「強人領袖」人設。這是百年來的老套路,但從伊拉克到阿富汗,屢試不爽的劇本如今卻面臨挑戰。

美國毒品氾濫的根源在國內,靠軍事打擊委內瑞拉根本解決不了。特朗普若是真為禁毒操心,不如多想想怎麼在國內搞預防控制,怎麼跟拉美國家坐下來商量合作方案。以「禁毒」為藉口展開軍事行動,實則是為了進一步孤立委內瑞拉、削弱其政權穩定性,並為潛在干預創造條件。前美軍律師詹姆斯指出,國際法從不承認可以用禁毒作為侵略他國的藉口。

美國的行動面臨多重阻力。一方面,委內瑞拉已全面動員,軍事對抗的成本極高;另一方面,拉美多國乃至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行為普遍反感。面對美國的軍事威懾,拉美國家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墨西哥總統辛鮑姆警告:「美軍敢踏進一步,就是侵略!」包括哥倫比亞、巴西在內的11國聯合發聲,斥責美國「借禁毒之名行干涉之實」。阿根廷總統喊出許多人的心聲:「門羅主義早該進墳墓了!」

如今,450萬委內瑞拉民兵拿起武器,美國或許該重新思考一下,槍砲能否換來順從?答案,早已寫在歷史的下一頁。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