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安全底線 而非門檻

奧巴馬總統任期內已被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取消的政策,在特朗普上任後重新恢復——對卡車司機英語水平的嚴格審查,這導致大量英語不達標的外籍司機被停職或驅逐。該政策引發了關於道路安全、勞動力缺口與移民政策的廣泛討論。類似的問題不僅存在於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同樣依賴外籍勞工的發達國家也正面臨同樣的困境。外籍司機現象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矛盾:在全球化勞動力流動與本土安全標準之間,各國應如何取得平衡?

要求卡車司機掌握基本英語(或所在國官方語言)並非苛求,而是安全運營的必要條件。駕駛員需理解路標、緊急廣播、執法指令,以及與調度員、客戶有效溝通。美國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FMCSA)統計顯示,語言障礙導致的誤判是重大交通事故的潛在因素之一。加拿大和澳洲的運輸安全報告同樣指出,對外籍司機的語言培訓不足,與事故率存在相關性。

然而,語言審查不應淪為變相的移民排斥手段。政策的初衷應是提升行業安全標準,而非單純削減外籍勞工。若缺乏配套措施(如語言培訓、過渡期安排),倉促執法可能加劇供應鏈勞動力短缺。美國卡車運輸協會(ATA)數據顯示,該行業常年面臨高達8萬名司機的巨大缺口,目前外籍司機佔比超過10%;加拿大西部省份的物流業更依賴臨時外勞。一旦政策「一刀切」,可能推高運輸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企業長期利用移民政策漏洞,以低薪僱傭外籍司機,卻逃避培訓責任。在澳洲,部分物流公司被曝優先招募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司機,支付低於本土司機的薪資,且未提供足夠語言培訓;加拿大有些僱主以「臨時工簽」綁定外籍司機,變相阻礙其融入本地社會。這種「廉價勞動力」模式雖緩解了短期用工壓力,卻埋下了安全隱患。

面對現狀,各國政府一方面需要強化行業監管,將語言能力納入職業技能認證的核心項目,以確保測試內容貼近實際工作需求(如交通術語、應急場景)。另一方面還要推動企業共擔責任,對僱傭外籍司機的公司課以培訓義務,例如要求其資助語言課程或設立過渡期輔導。此外,可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將語言學習與職業培訓結合,而非簡單以國籍或簽證狀態作為篩選門檻。

卡車司機「不夠用」是全球化時代勞動力流動的縮影。發達國家一方面依賴移民填補低端勞動力缺口,另一方面又擔憂社會成本與安全風險。

想要解決這一矛盾,政策制定者必須超越「驅逐或放任」的二元思維,轉而建立從安全到效率再到公平的三重框架——以安全標準為底線,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移民權益為平衡。

各國政府、企業與移民共同承擔起責任,才能實現道路安全與勞動力供給的雙贏。簡單化的政策只會將問題從一方推向另一方,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