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囚人士的更生之路,除了懲教署全力協助,還得到社會上許多有心人的支持。不少不同背景的義工走進懲教院所,身體力行,無私奉獻時間與關懷,支持及幫助在囚人士,陪伴他們走上更生路。
前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日前到訪壁屋懲教所,親自指導10名青少年在囚人士進行單車訓練。她不僅教授基本單車技巧,更以自身經歷,向學員傳遞保持正向,腳踏實地的信念。訓練結束後,她與學員交流,分享過去運動員生涯的高低起伏,並以教練對她的勉勵說話「一定要相信自己」,鼓勵在囚人士要堅持不懈,不要輕言放棄。

退役後熱衷於教學的李慧詩,對青少年議題特別關注,包括近年不時發生的青少年吸毒及自殺事件。她今次首度以義工導師身份教授在囚人士進行單車訓練,感到「既新鮮又有挑戰」。她認為,青少年犯錯的原因,很多時源於缺乏關懷,「可能是源於家庭背景或不良朋輩的影響,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陪伴。」

李慧詩對學員在訓練中的表現感到驚喜,認為他們相當用心及投入,即使過程辛苦亦竭盡全力,堅持到底。作為前運動員,她相信運動能幫助在囚人士培養腳踏實地精神和逐步達成目標的毅力,希望今次的訓練能夠為學員帶來啟發,並能成為他們低潮時的鼓舞,「人生路上難免有很多困難事情,但如果記住某人曾經給予的勉勵,哪怕只是一個小提示,也足以推動自己向前邁進。」
對於曾經誤入歧途的學員,李慧詩認為他們仍可活出積極人生,「該慶幸的是,我們仍然『活著』,前路或許有困難,但只要不放棄,仍可以掙扎向上,活得正面、做到更好。」

瑜伽導師、前懲教主任何仲詩曾在懲教署工作超過10年,告別懲教人員生涯後遠赴印度完成瑜伽導師培訓的課程。她表示,受到一篇「監獄瑜伽」的文章啟發,加上對懲教署的歸屬感,因而產生到懲教院所當義工回饋的心願。她與丈夫去年以義工身份在羅湖懲教所教授瑜伽興趣班,協助「立德學院」的學員減壓,並將瑜伽帶入戒毒所,強化學員的戒毒信心和更生信念。
何仲詩指出,瑜伽透過呼吸練習、體式調整、冥想及靜觀,讓在囚人士消除負面情緒,培養正向思想。

她說,瑜伽講求自律,例如每日早起進行呼吸練習,其間要控制呼吸和情緒,「在一個講求高度紀律的環境中,瑜伽可以令在囚人士學會『自由自在』的心態,輕鬆面對在院所內的日子。」她指在囚人士練習瑜伽後,內心日益平靜,思想變得樂觀,有助她們面對各種困難。
何仲詩感言,曾遇到一名參加過瑜伽課程的更生人士,對方刑滿出獄後辛勤工作,看見她時仍不忘跟她打招呼,當刻令她感動落淚,「見到在囚人士成功更生,令人欣慰。」
記者 麥鍵瀧